01、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注释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2.清露:清纯的露水。
3.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4.流:发出。
5.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6.疏桐:高大的梧桐。
7.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8.藉(jiè):凭借、依赖。
2.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传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02、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注释
1.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3.几万条:比喻多。
2.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幸福的心愿。
03、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北定:将北方平定。
8.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0.无忘:不要忘记。
11.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2.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爱国诗,也是诗人的绝笔,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04、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注释
1.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dǐ):旅店。
3.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
4.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5.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6.直:简直。
7.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2.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3.主题点拨
0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注释
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5.天公:造物主。
6.抖擞:振作,奋发。
7.降:降生,降临。
2.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呼唤革新、希望富民强国的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06、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注释
1.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6.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7.随意:任凭。
8.春芳:春天的花草。
9.歇:消散,消失。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1.留:居。
2.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07、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注释
1.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3.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4.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
5.姑苏:苏州的别称。
6.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7.夜半钟声: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2.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08、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注释
1.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程:道路、路程。
3.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4.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5.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6.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7.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8.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9.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3.主题点拨
这首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09、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注释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2.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3.主题点拨
这首词描绘了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10、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4.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5.清:清澈。
6.如许:如此,这样。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2.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景喻理,启迪人们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11、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
1.艨艟(méng chōng):这里指大船。
2.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3.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4.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5.中流:河流的中心。
2.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