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家教”
——从拥挤的校门口人群所想到的
张庆林
往返于宽敞明亮的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尽是匆匆忙忙,赶时间上班的人群。在急驰的车流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莫于过拥挤在校门前接送孩子们上学的人群了。大多是头发花白老人,也有穿着时髦的俊男靓女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接送学生的白线后,从肩上取下沉甸甸的书包,背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眼巴巴的看着孩子们消失在视野里。要知道,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接就是十二年呵。况且,有的初中生,还要家长接。
看到这些,我不胜感慨,疑虑重重。当今社会,在教育下一代人上,每个家庭几乎是全部,竭尽全力,毫无怨言地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
下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希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潜在力量和源泉。也是每一个家庭为之劳作和奋斗的期待和归属。然而,这样的家教方式行不行?能否达到家长们所期盼的结果?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孰不知,每一个家庭从自己孩子的孩童时代起,就在自己的肩膀上,背起了沉沉的包袱,何时得以释负。从幼儿园背到小学,从小学背到初中。何况,学校放校后,还要送孩子去这样那样的补课班、拓展班、衔接班,以及名目繁多的艺体班、特长班等等。晚上在家里,还要帮助孩子完成校内的、校外的各种作业,直至帮孩子批改完作业,签上自己的名字为止。使的孩子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只剩下两个字“学习”。孩子的家长,上班后的剩余时间,全被孩子们绑得死死的,拖的疲劳不堪。并且,还要为孩子们的学习中的问题,跑学校,烦老师。一发现孩子们学习分数低一点,便着急上火。试问,这种过多干预、陪伴式的家教方式,岂不严重的束缚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岂不是由“我要学”变成了“要我学”。
作为家长,关心、帮忙自己的孩子学习成长进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问题是,对孩子干预过多,束缚过多,完全按着自己的套路,把孩子强拉硬拽的固定在一条路上往前走,只怕是,孩子们一旦不同意再走下去的时候,便会和家长产生分歧,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之前的努力,会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枉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关心爱护,而不是溺爱;是帮助、引导,而不干预、指派;是为孩子创造合适的接受教育的条件、环境;而不是硬硬地把孩子固定在某一个模子里;是在学校的教育下,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宽松自在地去学习,而不是在家长监督、管理下,让孩子胆小慎微的去学习;更不是唯成绩分数论,考得好了沾沾自喜,给予奖励。考得差了,便给予惩罚,甚至饿饭打骂。除此外,家长对孩子不但要从小灌输好好学习书本知识,还要灌输学习怎样做人的一些基本的优良传统习惯,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准则及家规。总之,让孩子学的自由轻松,积极主动,实现在学校、家长的双管双教下,由“要他学”变“他要学”,从而充分激发、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健康的学习、成长。
不是吗?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乃至爷爷、奶奶那代人,当年的学习条件是艰苦的,穿的是带补丁的衣裳,吃的是粗粮窝头和咸菜。去学校,不论路程多远,靠两条腿走路。但是,不论学习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从小就知道,父母之艰辛,从小就耳闻目染长辈们那些不堪负重的日日夜夜。从上学的那天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一颗父母期待的种子,所以他们从小知道尊老爱幼,心怀感恩,刻苦学习,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把传家世言都牢牢的铭记在心里。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在家里,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从不在生活上、学习上给父母提要求。长此以往,慢慢的养成了一种艰苦奋斗、刻苦读书、不忘初心、奋发向上的传统和美德。也正如此,使的他们那代人,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特大困难,读书不退缩;面对读书无用论烂调,学习不放弃。以至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们又能够走进期待的大学校园,学习毕业后,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生力军。
最近,我看了一位常州市教育局长发的贴子,读后感受颇深。他讲的是一位美国姑娘,和他姑娘做朋友,在她家闲居几日时所言所行,对他的启发和感触。这位美国姑娘在吃过他做的第一次早餐后,会高兴的告诉他,你做的饭是她吃过的最好的早餐,非常感谢你。然而他为他的姑娘做了三十多年的饭,竟一次没有得到过赞扬和感谢。第二天,他看到这位美国女孩的护照很破旧时,就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这位女孩的回答,使他很惊奇。这是她的第三本护照,她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这次来中国,主要是去四个城市,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然后,他问她的学习怎么办,她说,美国的孩子,暑寒假几乎要奔波各个培训点。而不放假的平时,学习任务很重,除在校学习,在家每天最少也要学习五个小时。在聊到业务生活时,他了解到,美国的家庭内部分工很明确。这位美国女孩的爸爸,负责自己企业里的工作;女孩的妈妈,是家庭主妇,除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外,还要打理草地、游泳池、直升机护理等工作;还在上学的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负责家里的两条狗和三只猫的喂养工作。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当他问到这位女孩最恐惧的事情后。她告诉这位局长,有好多家长把他们十几岁的孩子,竟然送到原始森林去体验一周生存的磨炼。这位美国女孩临走前,和她的女儿到电玩城去玩,他聪明的孩子竟然输给了美国女孩。从两位同龄女孩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差距。从这里,也使我认识到,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会导致孩子的懦弱、无情和无能。
当然,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情况,不能死搬照套。但是,在我们国家,依照我们的政治、经济情况,为了孩子们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打造一个舒适向上的学习环境,发奋读书的学习条件,宽松适宜的社会实践空间,合理恰当的家务分担,是完完全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至于一个孩子的学习进步,能否成功,决定于诸因素。当然,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为孩子的学习成功创造了好的条件。但是,决定孩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取决于孩子对待生活、学习的认识,取决于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亲眼目睹了几位家庭优越条件的子女,他们从孩子一开始接受教育,就把小小年纪的孩子送到条件优越、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读小学、中学。然而,他们的孩子在这些所谓的“名牌”学校里,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子女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好多现实事例说明,教学条件的好并不等于学习成绩好。
与其相反,我目睹了一位农村家庭的孩子——付海龙,其父付宝海,母李美莲均是夏津一中高中毕业后的农民。他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在遗憾的痛苦里,下决心将儿子培养成才。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大学梦。从他们的孩子上学起,就时时处处对其严格要求,给予启蒙教育。生活上不给孩子搞特殊;礼仪上,要求孩子尊重爷爷、奶奶,及其他长辈;与小伙伴玩耍,不能打架骂人。在学校里,要尊师爱校,团结同学,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种种课外活动。文体课要认真做、不缺课;周日、假期时,除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跟随父母去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他的父母说,在他八岁的时候,便协助大他三岁的哥哥,要负起家里饲养的五千只鸡的饮水任务。这鸡的饮水,是小哥俩用车子把水从村外拉回家来的。妈妈交给他俩给鸡饮水的事,小哥俩从未耽误过。付海龙在幼小的心灵里,以父母辛勤劳作,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待人处事。尤其是做好人,讲道德,时刻记在心里。
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他不只追求分数,要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透、记得牢。除要求他学习课堂知识外,还要求他学习了很多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并要求他注重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大事,要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父母的感染,家庭的熏陶,使付海龙学习进步很快,不断取得好成绩。少儿时期的付海龙曾两次获得“伟人杯”中国少儿书画艺术大赛铜奖,获得《青少年书法报》社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第四届乙组优秀奖。读初中时,获得2003年山东省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读高中时,获得全国2006年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山东省高中组叁等奖。2008年,他高中毕业,以六百三十五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
付海龙在山东大学的四年时间里,努力学习,注重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学习更上一层楼。大三那年,他以全年级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物理学院,通过了凝聚态物理(量子中心)专业,2012年博士研究生的免试预录取,实现了五年的北大硕博连读。
付海龙就读于北大后,学习不断进步,最终于2017年获得北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在此期间,他先后获得了很多奖励、奖金和称号。尤为突出的是获得《局域条件下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北大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有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南大的五校联盟学术论坛最难报告奖,北大第十九届研究生“学术十杰”奖……
付海龙是学习上出类拔萃的尖子,但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山大的时候,他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还获得过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奖、军训优秀学员奖、宿舍文化节摄影比赛奖。同时,还当过全国运动会的城市志愿者。在北大期间,还获得过2016—2017年度的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奖牌。付海龙现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厚后的方向为石墨烯的运输研究学习,其前程无量。目前,已发表SCL论文8篇。其中,在Science期刊发表共同第一作者文章一篇,在PNAS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一篇,并多次获得北大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创新奖、北大专项奖学金以及北大创新奖、社会工作奖等荣誉。
付海龙学习成绩的典型事例,仅仅是我国千万个家庭中孩子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向付海龙那样的生活和学习,千万个家庭都能向付海龙的家庭那样,对孩子进行合情合理的家教,以配合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我想,我们的孩子们也一定会象付海龙那样倔长成才。
张庆林:原夏津一中教师、夏津老干部局干部。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