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来是一个愉快的周末,重庆8名小学生在水边游玩,一个小伙伴不慎失足落水,旁边7名学生手拉手下去施救,结果全部被湍急的河水卷了进去。虽然救护队员第一时间下河搜救,可是依旧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8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全部被吞噬掉了。
这些孩子的家人的悲痛真的是难以言表,其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痛定思痛,想一想入夏以来,全国已经有很多这样因私自下水溺亡的案例,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屡屡发文,就今年记忆中从中央到地方发文不下十次,就防溺亡专门文件也多次,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溺亡专项教育,为什么悲剧还是不断发生?
原因一:存在侥幸心理。从学校、老师、家长、孩子都存在。学校、老师觉得开会了, 讲了,生命攸关,家长肯定会严加管理,该教育的教育了,孩子肯定重视,但是家长对孩子节假日周末的管理存在侥幸,觉得孩子出去玩,嘱咐注意安全了,孩子能管理好自己,孩子觉得自己会游泳,经常去的地方,没什么危险,所以放松了安全这根弦,导致悲剧发生。
原因二:安全教育走过场。安全教育不否认存在不扎实的现象,学校开开班会,读读文件,吓唬吓唬学生,该讲的讲了,必备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不牢固,家长顶多嘱咐孩子不要去游泳,但是缺乏生动的案例教育和必要的实践活动体验,学生感觉不到危险时刻存在,生命观教育不到位,学生该掌握的安全防护本领没有训练到位,安全保护技能纸上谈兵,真正遇到生命危险,就束手无策了。
原因三:安全措施不到位。对孩子基本游泳技能训练缺乏,很多危险水域缺少安全防护设施,管理部门只是设立警示牌,没有专人巡逻管理,缺乏专业救生员。家长对孩子监管措施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孩子周末假日活动去向。
面对不断发生的溺亡事件,需要全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家长高度重视,强化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必备防护技能培训,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携手一致,共同构筑预防学生溺水的防护网络。
一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从近期发生的学生溺水事件中深刻吸取教训,把未成年人防溺水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是学校通过网上班会、专题课堂等形式,以典型事例警示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要将预防学生溺水教育纳入安全教育课程,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预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要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以及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提醒并指导学生家长做好子女的安全监护,增强家长特别是外出务工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督促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做好双休日、节假日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安全管理。
三是落实防范工作措施。各镇街道、经开区要建立各有关部门、学校、家长和青少年学生共同参与的溺水防范工作机制,共同监督和管理青少年学生游泳行为。要在河边、湖边、水塘边等设置警示标牌,在游泳溺水事件多发地点,安装安全隔离带和防护栏。同时,要加强对防溺水重点区域的安全管控,严格落实日常巡查制度,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四是防溺水“六不一会”要深入学生内心。
“六不”: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的青少年不擅自下水施救。
“一会”:
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防溺水工作,那些幼小的生命才不会被水魔所剥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