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为什么出现在四年级下册课本里?它和除法、分数、比等这些不同的数量关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平均数教学的意义在哪里?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外价值在哪里?概念的理解和思维逻辑的有序性直指哪里?数学思考究竟对孩子后续的学习,乃至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并探索实践的问题。从课题《求平均数》到《平均数》,教材设计核心理念是什么?
回忆平均数的教学,现如今能够清晰的记得当年手工制作幻灯片的过程,能够在灯光照射下,让一个数据或者一段统计图,一个物品的移动,只需人工在镜头以外用手挪动平移,实现课堂数学问题的直观解析,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可是现如今在信息技术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时期,智能化教学手段之下,对平均数的教学来说,已经不再是当年简单的理解平均数概念,会求平均数,能够利用平均数去解决生活问题。课题从《求平均数》到《平均数》的变化,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意图变化。二十年前的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和概括总结作为重点,到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平均数存在的意义。生活情景背后的数学思考,在比较、归纳、质疑验证中,从平均数中获得的数学思维才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这就是目前所有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的新背景、新常态,也是新挑战。数学思维在概念学习中非常重要而又旗帜鲜明,具有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概括之上的简洁性,抽象的思维永远是数学的最本质的部分。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放在情景中理解数学,思考数学问题,才是数学所散发的的魅力。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的教学,到对平均数的认识的差异化出发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什么?面对信息渠道多元的新时代,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平均数教学内容之前,对平均数一定会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对于平均数本身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放在不同的生活情景里面去理解感知。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技术的支持让孩子们拥有了较大的信息量,获取新知识的来源不再只是课堂和教师,多元的信息来源,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之前,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平均数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促使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但这不是否定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恰恰更加要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引领者、学习者、陪伴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要善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哪怕这个问题超出学生学习的范围,现阶段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因为,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产生问题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而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正是学习产生,思维创新的根本。
再上《平均数》一课,可以沿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可以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充分理解平均数,分析平均数,思考平均数,可以在一组数据中有根有据的用估计等方法寻找平均数。就像班级里那位从大到小排列了一组身高数据的小男生,从大小比较和数字差的规律里,就一下子找到了平均数。对数据的敏感性来自于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全方位的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平均数,让学生拥有在错综复杂的信息当中,一眼便能够迅速抓住核心问题和本质的能力。《平均数》一课,围绕对概念的认知,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显示一组数据之间的大小比较和关系,对“移多补少”的找平均数的方法寻找,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数学逻辑思考推理。在求平均数过程中,再次理解比较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字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以及平均数的变化对整个数据水平的影响,反之,一组数据之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决定着平均数的水平。课堂的对话,学生对学习的探索,在求知的原动力激发下对知识的有序梳理。
从“教”学生认识平均数到学生“学”平均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化,教师对课堂的设计需要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挑战性。从“教”到“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要充分的放手,充分的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能够引领学生带着浓浓的求知欲去探索平均数。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了以后不思考、不思维,学习是茫然的,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运筹帷幄”和“来去自如”,实施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学习,以及对数学的理解,也包括对学生差异的了解。愿意并能够把数学问题放进生活,跨越学科进入物理学科和科学自然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决定着在数学以外对学习的兴趣与亲近,但却往往是这样的数学文化,成为数学探索的“引擎”,真正走进数学应用的世界。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会学”,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是一个持续的课堂发力的过程。就好像教学生认识一片树叶,教师心中要装着整个森林一样。充分的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和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够对于课堂上露出一丝端倪的问题,譬如学生谈到对一组数字的排列顺序,根据相差数据规律既可以从中间找到平均数。学生谈到谈到“中间数”的模糊概念,对后续学习中教学一组有规律的数,以及等差数列,包活“中位数”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平均数的理解,最终要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儿童身高的普遍增长,影响整个景区门票和交通车票的定价原则,疫情期间中国人均增加阅读量,意味着人们学习能力的增强,人均消费水平的人均下降程度,意味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从1949年人均35岁的中国人口寿命,到1979年的67岁,再到2019年的76岁,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决定着健康能力水平,和日本2019同期83岁相比的国际间差距,相比之下,有什么样的思考。数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用数学指导学习生活和实践,数学的准确性逻辑性概括性教会孩子,永远学会实事求是的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学会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印证,来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和实践的创造性。
再上《平均数》一课,再次审视一个数学问题,也学着教会自己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寻找学习本质,重新理解数学的意义,懂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奥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思维,以面对真实而多变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