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一夫按语: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习语近人曰:民生无小事!人民是执政的根基!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无不把“六稳”“六保”之“民生”和“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始终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党的宗旨纲领,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乐意看到切实履行责任担当,一心为民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坚持不懈的大好局面。

允许摆地摊,比发几亿消费券还管用!
不一样的角度观世界 昨天
来源:网际传媒
近日,一则消息引发了全网关注:成都允许摆地摊,两月增加8万就业岗位,全社会都给予了认可和表扬。
1
疫情好转后,企业和员工复工复产仍然是个难题。
如今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很多外贸企业都拿不到订单,工作岗位骤减,很多人都滞留在家中,没有收入。
成都出台允许“摆地摊”政策,也是在解决就业难问题,缓解百姓压力,促进经济复苏。
从3月15开始到5月中旬,两个月时间就提供了8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一个社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就应该有多元化经济的存在。
现在城市最低层的人更难看到希望,尤其是年龄上了四十岁以上,没有什么特长和学历的底层贫困老百姓,更是没有什么机会;
甚至打工的话,也找不到什么比较好的工作,一般也只能做一些清洁工、保安、建筑工人、搬运工这些工资非常低的,待遇非常差的工作。
城市底层贫困阶层,主要是城市里面原有的低收入阶层,失业下岗工人和农村来城的务工农民。
他们共同构成了城市里最底层的这个社会群体。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城管。
那个年代,只要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段的人行道上,常有很多商贩聚集在那里摆摊。
看起来的确脏乱差,却是一道繁荣热闹的景象。
对于地摊经济,管理机构可以监管或为底层创业者提供专门的免费的或租金低廉的经营场所,而不是打击处罚。
那些摆地摊的商贩因为不需要交门面的租金,也不需要交什么税费,他们的商品相对比门面商铺和商场的价格便宜。
这样,低收入的阶层,可以在地摊上买到廉价的商品。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成熟繁荣”的城市穷人经济圈。
其中的确也有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商贩,通过地摊挣到第一笔财富,把生意逐渐做大,摆脱了穷人的身份。
“地摊经济”也给穷人提供了一个上升的路径。
因为有大量地摊生意的竞争,那时候城区里的门面租金也没有现在这么贵。
在城市里面拥有门面出租的那部分人,都是城市里面有钱的一个群体。
这些人因为有钱有门面商铺,可以不用劳动坐享其成,而变得钱生钱更有钱。
2
不幸的是,90年代末,一些城市开始有了城管,后来地摊生意逐步被城管取缔了,门面的租金也随之开始暴涨,那些拥有门面的房东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现在仍然有一些小贩在和城管斗争,打游击,城管来了就跑。
但是这样的游击生意很难做大,而且做得非常艰辛。
有些人大肆宣扬地摊小贩的道德无底线,所售卖的商品和服务在卫生和安全方面没有保障。
实际上,只要是有合格的进货渠道,那么产品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而且假货最重要的不是在地摊渠道,而是在生产的制造顶端。
我们都希望社会有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那么就给底层的人们一条活路吧。
3
摆地摊,关乎的是底层生活。
相比全社会水漫金山式地几个亿、几个亿发所谓“消费券”,要有效的多。
毕竟,持续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从宏观角度讲,这1到2月份,我国经济相当于暂时“休克”,生产投资消费冰封,经济数据暴跌。
1到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PMI指数为35.2%,下降14.3%,服务商务活动指数30%,下降23%。
宏观是数据,可是微观才是真实的经济。
按数据统计来说,我国有5.6亿人,存款为0,而据调研资料,90后人均负债12万,很显然,这“休克”的社会现实,使得每家每户几乎都处于一种“坐吃山空”的状态。
这持续50多天的封禁,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岌岌可危,甚至难以维持。没有商业企业,又何来就业呢?
为此,政府出台的政策是50万亿的“新基建”发展规划。按照不完全统计,截止3月10日,有25个省份公布了投资计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49.6万亿,其中2020年就有7.6万亿。
实际上,这些政策作用微乎其微,远不如“允许摆摊”来的划算。
“允许摆摊”的做法也没有啥新奇之处,无非就是临时性的“放松管制”而已,但绝对不能小看。
放松管制,柔性执法审慎监管,会激发出社会公众极大的活力。
放松管制,这应该是未来改革的目标。
以允许摆摊为标志的放松管制,起码让普通人能够自食其力,哪怕是做小生意,摆个小摊,都不至于陷入“没钱没吃的”窘境。
而以此类推,允许公众有更多的创业自由,取消各种“条条框框”,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不考核占道经营”:保民生让文明更有温度| 新京报快评
原创 柯为 新京报评论 昨天
“城市文明”跟人情味并不矛盾,保就业促民生本也跟城市文明的内涵相通。

▲资料视频。成都允许商铺摊贩临时占道经营 商户:更有信心把损失找回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柯为

今年全国“两会”上,保就业成了重要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而中央文明办日前的一记“重磅举措”,也对此做出了呼应。据新京报报道,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消息一出,备受社会关注。
众所周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评比,旨在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市良性发展,也已经成为城市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容市貌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内容最直观的部分,更是被很多地方置于首要位置。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各地对商贩乱占道经营行为都有硬性约束规定,有的地方在日常管理中对流动商贩几乎是“严防死守”。
如今,在保就业的形势下,中央文明办明确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值得肯定。而这样的举措颇具现实针对性,也体现了政策因时而变的灵活性。
在特殊时期适时调整管理分寸,对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的治理变得更为宽松,也给流动商贩更多空间,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促进民众灵活就业放开政策限制。到头来,此举也能实现政策在复杂现实面前的再平衡,有助于稳住就业,促进各地经济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做并不会损害城市管理的文明底色,反而会因政策调适的人文性而增加文明色彩;不会给民众带来多大的不便,反而与民众期许和“保就业”的民生需求契合。
事实上,为降低疫情冲击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就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
而在地方层面,为保障民生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就业,包括成都、杭州、许昌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采取措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如成都目前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从实施效果来看,允许临时占道经营,增设便民服务点,城市管理变“堵”为“疏”,这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政策弹性,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方便了民众生活,稳定了就业,促进了市场繁荣。同时,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市声、市容,本身也能成为独特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而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那样的混乱无序状态。对地方层面而言,要用善政去承接政策善意,在放开规定的同时,还需要出台更加精准的管理政策。
一方面需要促进就业,方便民生,集聚消费人气,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探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商户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提升政策的精细化水平,以带给商户稳定的预期。
就此看,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确是疫后的善意举措,但对各地方未尝不是深层次的启示:“城市文明”跟人情味并不矛盾,保就业促民生,本也跟城市文明的内涵相通。
□柯为(媒体人)
编辑:陈静 校对:李立军

写留言
何辰斌
建议加个前提,不影响交通和安全
常无心
要鼓励才行,城市不能一味追求整洁,统一化,更要有温度,有人性,有特色,有烟火气息,这才是千百年来人群聚集生活的根本目的。
故人云散去
占道经营这事只要在别人家小区附近马路都没意见!就像公厕选址一样!
一切🇨🇳随缘
真真正正的惠民利民,接地气的好政策
腾腾
为了创文明城市而取消流动摊位,早市夜市等小本经营,本来就是不利民生的政策早就应该取消了。其实只要不影响居民通行,不影响居民休息,有何必呢!很多城市因为这项政策损失了多少流动人口又有谁统计过呢?
塔切
人性化举措让城市更有温度
陽光心态
坚决拥护这一决定,这就是保就业的实际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