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头条濮阳讯(张峰利 通讯员 李庆派 张继修 潘秋霞)近年来,在地处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之滨、豫鲁两省交界处的濮阳县,特别在该县农业领域,一提起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天根,广大干部、群众无不翘起大拇指,争相称赞他是产业发展“领头雁”、脱贫攻坚践行者。

谢天根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先后从事食用菌研发、种植十余年,2017年5月,谢天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扶贫号召,利用所学专长,在濮阳县胡状镇注册资本1000万元,规划占地200亩,总投资2.5亿元,成立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员工中具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名,成为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及栽培、种植、储藏、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19年12月底已建成投产杏鲍菇工厂生产项目三期,日产鲜菇60吨,年产值达1.18亿元,年创利利润1400万元。现有员工380余人,直接安排23名贫困户进公司工作,通过金融扶贫等方式,带动70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通过高价采购农产品原材料和农业下脚料带动15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700元。
随着社会发展,对现代农业来讲,科技才是最好的生产力。在抓好企业运作的同时,谢天根通过认真学习研究相关上级有关科学工作的文件和政策、法律精神、与我省农业发展“四优四化”相结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认真开展科学种植食用菌技术的传授和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工作。他争取落实一系列的科普扶持政策,利用自有大型食用菌生产工厂生产实习基地,先后举办6次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份,培训300余人,改变了过去食用菌种植“靠天收”的情况,极大的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科学种植认识和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的科普工作做出了带动作用。

天耕农业公司的现代农业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设施,可高效转化应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谢天根深知,只有带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才能真正体现农业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巨大功效。在经过近3年的不断试验基础上,他利用天耕农业公司的基地人才、技术、规模优势,“公司工厂+小型基地+农户”的集扶贫、科技农业基地、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移动出菇车间”模式成功投入实;经过六个多月的生产实践,濮阳县胡状镇石槽村出菇基地获得了成功,按已有的收益情况测算,每栋“移动出菇车间”老百姓年收益可达3.5万元。市、县领导对此种模式的带动效果高度评价,多次就此召开现场会,为濮阳县下一步“脱贫攻坚”、“乡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思路。目前,经过县领导和相关乡镇领导的紧密接洽,第一批150栋“移动出菇车间”和“日产6万包的培养基地”项目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项目投产后,将再带动500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为实现全民奔小康的伟大目标做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谢天根勇敢闯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致富路,却时刻惦记着那些不便外出到工厂打工农民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甘心当起了产业扶贫领头雁。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思路,探索出多种扶贫模式,共带动农户1500余户,增加总收入约4000万元,扶贫作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
1、 规划建设“移动出菇房”200栋,分散布放各村农户免费使用,传授技术,提高技能,示范带动200余户从事食用菌种植,为农户增收3.6万元。预计200栋共计增加农民收入720万元。
2、 公司基地已流转土地200亩,每年付流转资金18万元。
3、 杏鲍菇生产年利用玉米芯9000吨,每吨收购450元,为农民增收405万元。
4、 吸纳农村妇女等劳动力就业320人,工资收入1100万元。
5、 辐射带动约500个农户从事食用菌上下游产业的生产加工,增加收入1600余万元。

现任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级园艺师谢天根怀着产业报国、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拳拳之心,秉着一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意义,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实现食用菌产业工作快速发展,解决农村就业脱贫,带动农户合作脱贫等,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一致赞誉,为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努力成为了众多濮阳县产业工作者中的一位典型领军人物。
监制:齐纪民
责编:刘春生
编辑·制作:叶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