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麦根\王战备 报道)
最新消息:今天上午,中国雷锋报外联部副主任刘麦根和中国雷锋报登封市工作站站长王战备等一行人,来到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采访,巧逢从焦作博爱来的逯希成师傅等几位木雕同道者。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北为大家简要汇报嵩山木雕的传承历史,自身特点,表现形式等。大家发自内心,弘扬雷锋精神,从自身做起,愿做一名雷锋志愿者,特长奉献,为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王振北老师为代表的嵩山木雕传承人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嵩山人,因此他能够坐地中原之中的登封,一方面传承嵩山木雕的古老技艺,一方面又自然而然的融合了南北各地木雕工艺的技艺与刀法,可以从容不迫地采众家之长而长于众家。






【大公中原网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载体,文化的信仰其实就代表了灵魂的信仰。中国的木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出现了以木雕鱼为代表的最早木雕工艺。随着历史的发展,木雕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日趋成熟和完美,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还出现了施彩的木雕。特别是到了唐朝,随着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发展,木雕工艺更是进入了一个大放光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木雕工艺品创意新颖,造型独特,刀法纯属,线条流畅,代表了古代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单就这一点讲,木雕工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就不能不谈到木雕的文化属性。作为一种既有实用意义又有装饰及观赏价值的工艺技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与木雕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国木雕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



就嵩山木雕而言,其加工作品的原料大多是取自当地产的白杨树和楸木,这两种木材,材质细而柔软,不易变形,又取材方便,容易加工。嵩山木雕作品题材创意的来源,大多是当地久传不衰的民间故事与人文神话传说,或是当地常见的飞禽走兽、鱼虾昆虫、水木草花等,无论是浮雕,圆雕,镂空雕,还是双面雕,都广泛应用于居民建筑与寺观庙堂建筑中。我们知道,任何工艺品不仅仅是一个门类的技术符号和代表,抛开其艺术特点不谈,其工艺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就展示了它所具备的文化属性。木雕工艺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技术。它是木雕匠人用来谋生的艺术手段与形式。而当木雕工艺开始追求造型与实用并举并存时,其精工细作的工艺便开始艺术化,为此,木雕艺人们,将民间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体,与口碑相传的神话故事以及自的情趣意向,用木雕的形式表现出来,木雕工艺的文化属性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了出来。尤其是一些有思想修养,艺术修为较高的木雕艺术家,开始在创作中推陈出新,富于作品以思想、情感内涵,用隐喻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理念,从而创作出创意新颖,构思独特的作品,把表现手法与作品所体现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互为映衬,使其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嵩山木雕代表作品中的«天地魂»«花好月圆»,«龙腾盛世»,«天地之中»等,这些作品集民间性,地方性,民俗性,艺术性为一体,不仅立体感与形象感极强,而且很容易从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判断它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属性,即:它要表现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地方的以及创作者来自那里等等。木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是木雕创作者所在地以及自身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心里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必然与正常反映,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更代表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所在地方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尤其代表了当地文化以及民情、民俗、民风、对作者内心与情绪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因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而有着明显的地方民俗文化的痕迹和烙印。由此我们再来看嵩山木雕,嵩山木雕的起源与发展始终和嵩山地区密不可分。嵩山是五岳之中也是天地之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汇聚地,嵩山地区更是中华人文始祖与文文明历史的发祥地之一。



嵩山木雕的作品深受这种中国历史源头文化与名山古刹寺庙文化的影响。比如嵩山木雕代表传承人王振北的作品,如«道和景明»,«飞舞»,«道在天中»,«花开见佛»,«麒麟吐书»等,这些作品,不仅创意新颖,构思独特,而且线条工艺严谨流畅,处处彰显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大气,端庄与自信。其寓意深刻,骨感性强,犹如嵩山陡崖之伟岸挺拔,又如嵩山岩石般阳刚奔放,处处彰显嵩山不入俗不流俗的性格与气质。这些作品,无一不和中岳嵩山及登封的历史演革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中岳嵩山与天地之中的登封所独有的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登封特有的民俗与儒、释、道三教荟萃的文化氛围才造就和催化了嵩山木雕的过去和今天,才成就了王振北老师的创意与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你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以及儒释道三教并存的人文环境,对作者的影响和感染,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这种感染是刻骨铭心的。以王振北 老师为代表的嵩山木雕传承人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嵩山人,因此他能够坐地中原之中的登封,一方面传承嵩山木雕的古老技艺,一方面又自然而然的融合了南北各地木雕工艺的技艺与刀法,可以从容不迫地采众家之长而长于众家。因此嵩山木雕独特的文化属性,不仅仅是代表在题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多的是这些作品都承载和体现着中原地域文化与历史的悠久与厚重,使人们在追根溯源的观感中,得到”家”的召唤与温暖的感怀。


从古至今,木雕工艺与建筑艺术密不可分。如果说古建筑是人文历史的活化石的话,那么服务、装饰于古建筑的木雕便是蕴含区域性风情与文化的大容器,它所承载的历史沿革与经典故事,为现代人们了解古代艺术工匠们的创作智慧及文化根基,提供了最直接的形象物证。中岳庙、登封城隍庙等许多古建筑院落残存的木雕就像立体的风景,可以透视到古代木雕工匠的技艺与创作智慧,其审美风格、艺术走向、文化属性也一览无余。大量遗留的木雕产品作为见证者,立于高山之坳,供后人观赏、探索、研究和发扬,更多的民俗文化,在时间的空间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沉默与沉淀中,彰显曾有的辉煌与荣耀。也正因为此,王振北和他的嵩山木雕研究所,对嵩山木雕工艺的传承、发展、研究和了解,犹如他对自己的家族与故乡的了解一样,。这种艺术的探索与创造之源一开始就是他的原动力,他扎根于基层的民间民俗之中,与儒释道三教文化艺术元素做有机的融合与创新,因此成就了今天的嵩山木雕。看王振北和他的作品,我们会看到,他们虽承袭古人的雕艺,但崇古而不复古,而是自然的表现,自然的表达。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一步步领悟并传承其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个人作品独特的气质。

审视嵩山木雕,我们不仅能发现它所展示的中原嵩山文化属性的特殊气质,更能感触它的文化故事与传承。嵩山地区众多的寺庙道观,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幸运的为今人保存了嵩山木雕的前世今生,这是嵩山木雕真正的历史财富,而王振北和他的嵩山木雕研究所,能够在付出辛勤的劳作之后,让嵩山木雕焕发生机,让这一古老技术不再沉睡于千年古寺庙堂,而是以一代人~以王振北为代表的一代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能力,赋予嵩山木雕以新的生命与创意。可以说没有传承,就没有嵩山木雕的过去,也没有嵩山木雕的今天与未来,更没有今天登封与嵩山丰富的民俗文化。嵩山木雕,作为中国中原木雕及中岳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展示的文化属性,不是大而广的鸿篇巨著,而是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及地缘文化的艺术呈现,无论其内容,形式,手法和记忆,都和盛名于世的浙江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广东金漆木雕,云南剑川木雕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于中国历史片段的艺术再现,画龙点睛式的把中原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与民间百态点出来并展示其文化信仰的传承,比如忠孝,比如三国故事,比如岳飞精忠报国,比如吉祥祈祷,比如花开富贵等等。这些题材和内容,几乎都取材于中原地区民间艺术活动与神话传说以及儒释道文化典故等,在工艺上嵩山木雕更看重其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因此极少有小摆件或收藏类佛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