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评论家、作家阎纲荣归故里 用余生为家乡文化事业做贡献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而文学常常是其中最明亮的火焰、最响亮的声部。阎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作家,一生热爱文学,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这位文学大家荣归故里,回到了礼泉,已经接近鲐背之年的他还要用自己的余生扶持家乡的文学事业。

笔下龙蛇腾、下笔如有神,如此苍劲有力的字体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将近鲐背之年的老者之手,而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资深编辑家、散文杂文作家阎纲。

阎纲1932年生于陕西礼泉,曾任中国今世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参与编纂或主编《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出书评论集、随笔、杂文和散文集28部。他的著述多次获中国今世文学研究学会“研究成果表彰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论文奖”。散文随笔杂文集曾获“《红旗》杂志首届优秀论文奖”,“首届冰心散文奖”、“感动中国的恋爱故事奖”,“徐迟呈文文学大奖”及“老舍散文奖”等多种奖项。

阎老在北京生活近七十年,一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和成就,但自去年十月份回到礼泉,他毅然决然要留下来,不仅是因为根在这儿,这里还有很多吸引他的地方。

阎纲说:乡情,对地域文化的爱好,而且我发现在这里人才很多。我觉得我有责任。住下来,塌下心,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扶持这些作家。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灵光一闪,我住进了这个养老院,我说老汉不走了,就是这。

离家数十年但还能说上一口地道的咸阳话,让人倍感和蔼亲切。在颐养院,阎老依旧继续着自己的文学事业,八十八岁高龄的他每每与人探讨起文学就不知疲乏谈兴甚浓。每天在电脑前写作数个小时,给每位向他请教的后辈答疑解惑。阎老是一位极重乡情的人,路远、陈忠实、贾平凹只要是陕西的作家与评论家,阎老都极力保举。

他一生都在努力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阎纲说:我把遗嘱都留下了,我死了以后不见墓也不留骨灰。我的骨灰呢,一半儿撒到我北京住所的护城河流向远方,剩下的一半撒到我们昭陵九宗山,昭陵的松树林。杜甫路过乘凉的时候写过这个松树林,我这一半儿骨灰呢,就扎到松树林里边儿去。我给孩子们说,我不怕死,但是我想活着,只要我自己能动,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给家乡尽力,尽心尽力。

他的房间放着许多本土作家的著作,翻阅后都会给出意见和建议,有时会把一些作家叫到颐养院亲自指导。他用“大音希声、大器晚成”鼓励后辈作家,在文学写作上的经验启发着众多文学爱好者。
阎纲说:习近平为什么让大家学习柳青呢?就说他扎根农民,扎根生活,我们就要继承这个。我是深入生活,不是说同吃同住同劳动睡到一个炕上。感觉牛粪都不是臭的,是香的,我不是指这个。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人的灵魂。所以我说对上要开阔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下要扎根扎到底,深入生活、深入人的灵魂世界,这样才能把典型化变成文艺作品。

阎老以其“生前有血气,身后有骨头”的人生信条,构建出宏伟高耸的精神文化大厦、为中国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礼泉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室内部出版了《阎纲专辑》共三卷四册来记录阎老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让我们衷心的祝福阎老喜乐安然、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