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杨晓丽:当梦想与责任碰撞,该如何选择?

2020年春节的一场疫情,将一个难题摆在了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主治医师杨晓丽的面前。此时的杨晓丽通过了层层考核,正在她梦寐以求的北京协和医院进修。而另一边新冠肺炎病毒已经开始在湖北肆虐,医院正在招人组建援助湖北医护队。一边是多年未了的梦想,一边是身为医者的责任,面对这道选择题,杨晓丽该如何抉择?

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担当
看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微信群里关于山东将建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当晚,在北京协和医院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杨晓丽辗转反侧,不断问着自己,多年的梦想近在咫尺,多么珍贵的学习机会,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可是,身为医生,医术再高、水平再好,不能发挥所长,治病救人,又有何用呢?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杨晓丽:当梦想与责任碰撞,该如何选择?

此刻,杨晓丽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位曾经的乡村医生。回想起曾经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治病救人,治病救人”,杨晓丽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纠结什么?我一定要去!”杨晓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且立刻给自己的科主任打了电话:“主任,我想请战去湖北!如果有需要,请先考虑我。”
就这样,除夕当天,杨晓丽下了夜班之后,交接好当前工作,便坐上了回泰安的高铁,回泰安随时待命。
深造是医者的梦想,出征是医者的担当。当两者发生碰撞,杨晓丽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担当勇为,什么叫做医者仁心。

初值夜班,接连收治30余名患者

1月28日,泰安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全部集合完毕。

由于情况紧急,杨晓丽带的东西不多,除了生活用品和一些防护用品,只有一颗必胜的决心。到达黄冈后,她迅速调整状态,了解医院内的情况和设备状况,为随时上一线做好准备。

杨晓丽是ECMO团队的成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的经历,使她掌握了许多高精尖技术,如机械通气、重症彩超、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等等,都是救治危重病人的技术。因此,她时刻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救治更多的危重病人。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杨晓丽:当梦想与责任碰撞,该如何选择?
1月31日晚,是杨晓丽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上的第一个夜班,十几个小时内,她和队友们共收治了30多个病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才九岁。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有口罩、帽子、护目镜、外科手套、鞋套,给医护人员很好的保护,却也因此让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每收治一个病人,杨晓丽和队友们都要过去查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做出治疗方案。遇到紧急情况,就要一边快速判断,一边紧急讨论,一边对症治疗,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

收治完这些患者,杨晓丽在防护服内都快要窒息了。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能倒,你是来救人的,不是给别人添麻烦的。

因为近视,杨晓丽还天天带着两重眼镜,太紧了,勒着眼眶鼻子疼;太松了,又怕不安全,只能是尽量忍着。
这时候,她刚想起,去年9月份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摔倒造成了髌骨骨折。此时伤口虽然愈合好了,但过度劳累的时候,还是会有不适的感觉。

但是面对危急的情况,这些不适已经被她忽略,脑海中,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救人!
累到呕吐,短暂调整后继续工作

“送到我这里的病人基本都是发热伴有咳嗽。”杨晓丽告诉记者,看到患者在单间病房隔离,很孤单,很无助,杨晓丽心酸不已。曾经健康的人们,忽然之间患上可怕的疾病,还没有家人陪伴在旁,该是多难过。
为了调节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杨晓丽也想了不少方法。不忙的时候,她会跟患者聊聊天,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杨晓丽:当梦想与责任碰撞,该如何选择?
短暂的放松之后,杨晓丽又恢复了“拼命三郎”的状态。“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都很辛苦,但又都觉得值得。”杨晓丽说。最忙的一次,她直接累到呕吐,还差点造成医学暴露。
那天是2月6日,杨晓丽值夜班,隔离区只有她和几名护士,负责诊治59个病人,其中病重的有5个。繁忙紧张的工作,加上连续夜班,让她突然感觉头痛,胸闷。为了不耽误救治,她强忍了下来,但是不适感持续加重,令她直接呕吐了出来。“本以为自己在监护室工作多年已经身经百战,解决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但那时的我却无力招架。头疼欲裂,呼吸费力,每一次脉搏的波动都好像在脑中敲击着,防护面具满是雾水,分辨不清眼前的一切,我告诉自己此时要镇定坚持下来。”杨晓丽说。好在呕吐只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休息了片刻后,杨晓丽又站了起来,走向了病房。
身有软肋,却让她更坚强
“不舍是肯定有的,但是我所学的专业绝不允许我坐视不管,跟进修相比,湖北的患者们更需要我。”
出征湖北的前一天晚上,面对采访,杨晓丽曾经这么对记者说。
说话的时候,杨晓丽神情很放松,但其实,她家里还有患病的父亲和两岁半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她的照顾。
只是在疫情面前,她选择了“大家”,牺牲了“小家”。
杨晓丽的儿子只有2岁多。在酒店休息的空闲中,杨晓丽很喜欢拿着手机,看儿子的照片:调皮的、可爱的、聪明的,甚至还有哭的,每一张都如此真实,真实到好像孩子就在身边。

“家人说,每次看到电视上有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孩子都喊‘妈妈,妈妈’,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起孩子,杨晓丽变得很温柔,眼神里又透露出许多不舍与惭愧。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杨晓丽:当梦想与责任碰撞,该如何选择?
因为年纪小,又很久不见自己的妈妈,孩子有时会喊照顾他的二姨为妈妈,这让杨晓丽十分难过。
不过,当她听见孩子软萌的声音喊“妈妈加油”的时候,她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还有杨晓丽的父亲,一位从医四十多年的乡村医生。对于杨晓丽的做法,他特别支持。
老人家还开玩笑说,如果可以倒退30年,他也会去一线战斗。
“他的身体很不好,我特别怕他瞒着我,耽误了治疗。”杨晓丽的父亲身患疾病多年,一直以来,都是杨晓丽陪他一起治疗。每一次用药,每一次血压,杨晓丽都记得清清楚楚。在北京进修期间也从未落下。但是在援助湖北期间,害怕女儿过度担心自己,老人家总是报喜不报忧。

“有一次,爸爸突然不会走路了,但是他瞒着不告诉我。”杨晓丽说,就在前段时间,在她的追问下,妹妹才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赶紧让妹妹给父亲测量了血压,检查了身体,及时用药,才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差一点,我就没有爸爸了。”想到这些,杨晓丽禁不住红了眼眶。在同事眼中,她总是太拼,在病人眼中,她也是超人般的存在。但是在家人面前,她也是柔软的,脆弱的。
脱掉白大褂,他们是父母、是儿女,也是一个个有牵挂、有担心的平凡人;
披上白大褂,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一个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白衣战士。
尽管心中有泪,但是亲人的支持,支撑着杨晓丽继续前进。

《杨晓丽凯旋》
文/杨众
《泰》山红遍《大》凯旋,
《安》全珍重《别》复还。
《市》区逆行《山》东去,
《中》国武汉《区》别山。
《心》心相印《域》感动,
《医》者痊愈《医》平安。
《院》内风平《辽》河净,
《援》助江城《团》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