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念
——2018年清明
作者:张宏江
朗读:张玉英
清明节,我静静地想着我的母亲。
四岁,母亲离我们而去,如今已有四十个年头。
四岁,处在记事的边缘。母亲给我的印象就剩高大的轮廓,一直深藏心底,我至今也没看到过母亲的照片。那高大的轮廓还是小时候大人们经常夸赞母亲时,我默默地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在我的脑海里。
每年的清明节前,我都会提前回家上坟。屋后是祖坟,家前是母亲的坟——单独的一座坟在一块农田的拐角,离路边不远,每次回家早早地就能看见。
母亲要不是为了想给我再添一个“翅膀”(过去农村家里有一个儿子怕别人欺负想再生一个),母亲现在一定会好好地活在我身边,也会看到我好好地活着。想到这种场景,感觉真是一种幸福!
母亲在生下我脚底下(农村是指紧挨着)的妹妹时,因病没能下了手术台。那年母亲才三十岁多点,翅膀没添成,母亲却走了,割断了我一生的幸福源泉!
夕阳西下,微风轻柔,麦苗青青。我们沿着田间地头那熟悉的小路走着,母亲像是在那头等着。烧纸钱,放鞭炮,捧上一抔土。相视无语泪两行,天地相隔挂断肠。
在母亲的坟头,我几乎没有说过太多的话,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我都会对孩子重复道:“这是我母亲的坟,你奶奶的坟,记住了”。
大姐、二姐对母亲的印象比我深,但是她们也从来不肯对我说母亲长什么样,怕再提起母亲自己难过,也怕带着我一起悲伤。
母亲走后,很长时间都是大姐照顾着我们,直到现在大姐也还时常关心着我们,尽管大姐现在已是带孙之人。每次在母亲的坟前,大姐都会说“妈,我们来看你了,还有你的大头孙子……”然后用手搂住她的侄儿朝母亲的坟头又靠近了一些,仿佛母亲真能看到似的。
通向母亲坟头的那条小路我们来来回回走过。清明时节,小路上挤满了不知名的小花草,每一个叶片和花瓣都沾满着彼此的想念。我们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作者档案:张宏江,男,安徽定远人,初中物理老师。闲暇时间喜欢写一些记录和回忆性的文字,偶尔也有感而发写一些诗。生活的内涵,是诗的命脉,我喜欢从生活中寻找诗的灵感。
主播张玉英简介

作者简介:张玉英,河北保定涞水人。爱好广泛,喜欢诗词、朗诵、唱歌、跳舞等。平时喜欢读书,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女子。现在是龙风文学院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