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客自长安来
一一省散文学会“汉上访春”纪事
文/伍宏贤 芬玲 朗诵/陈胜文
3月29日,庚子三月初六。伴随着一场贵如油的春雨,全面复工的汉中迎来了一拨尊贵的客人,他们是省散文学会“汉上访春”走访慰问文化调研组。调研组一行四人在会长陈长吟带领下,穿越大秦岭抵达汉中,先后走访慰问了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城固县文化馆、乡贤文化促进会、洋县作协等基层文化单位,深入到疫后开放的文旅景区褒河石门栈道、汉江湿地公园、南郑罗帐岭茶园、城固县非遗展馆,汉文化匾额博物馆、洋县朱鹮梨园等观摩领略汉上暮春风光。疫患除蔽去,长安访客来。陈会长一行简单的汉上访春活动为提振汉中“文兴国运”之信心鼓舞了士气。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一、等待,往汉中去
有人说,庚子春是灰色的。的确,一场突如其来的的冠状病毒疫患,自大年三十武汉“封城”始,一只巴掌大的口罩就将人们“封”在了漫长的暗淡里。仿佛日子在“逆行”中度过,日历随“禁足”撕扯,元宵节无甜美之味,二月二无“龙抬头”之势,三月三亦无“抽茅千”之悦。似乎,世事从此要“翻天覆地”重来了不成?!其实,所有的担忧,都挡不住光阴的流失,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唯一能够阻挡的是这场浩荡的阻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抗“疫”之总体战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自3月15日起,国内本土已连续15天新增病例、疑似病例实现双“清零”。那些最美的“逆行者”开始有序安全返航,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完成收治病人任务进入“休舱”模式,全国广大农村、城市小区,包括湖北(除武汉外)已全部“解禁”,正常生活秩序日渐恢复,各行各业复工“令”全面打响。就在“市长、书记”带头“下馆子”带动“复市”的关键时候,陕西省散文学会也启动了文化复工键,会长陈长吟带领部分同志以小分队的形式,到基屋开展访春走访慰问调研活动。3月29日首站抵达陕南汉中进行“汉上访春”,所到之处基屋文化机构和文学爱好者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或与作者座谈交流,或到文化场所(馆)实地踏访,或到开放的景区景点参观调研,给大家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和一抹文化亮色,尤其是“调研组”成功到访近年崛起于汉中的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其走访联谊振奋人心,给基层文艺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29日中午一点半,“汉上访春”调研组安全抵达汉中,受到了赤土岭文协主席熊建华先生的热情接待。在位于古汉台对面的文化宫五楼赤土岭文协办公室,陈会长与熊主席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有激动,更有感动。激动的是全国战“疫”取得重要成果,感动的是民间文协迎来了省城文化贵客。陈会长满面春风会见了文协部分会员,并对去年加入省散文学会的6名新会员王东、孙芬玲、张胜利、陈婉君、王会林等颁发了会员证。省散文学会创联部主任孙亚玲向各位赠送了最新一期的会刊《散文视野》,并与大家一起合影,留下了庚子春天至为珍贵的美好瞬间。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接下来进行了小型座谈交流。熊主席首先汇报了赤土岭文协自2016年8月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目前已吸收各类会员500余人,推出微信公众号1500多期,共发布诗文6000余篇(首),创办了《赤土岭文艺》会刊,已经成为市文联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民间文化力量。陈会长对赤土岭文协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赤土岭文协是新近斩露头角的一个民间文化组织,虽然成立日短,但名气已经很大,我一直在关注,你们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一期我都要浏览。这是一个接地气有烟火味的文化平台,具有凝神聚力的作用,希望持续办好这个平台,发挥更好作用,为文化陕西作出应有贡献。熊建华表示,我们将不遗余力建设好赤土岭文协,吸引更多地文艺工作者加入进来,推出更多的新人力作走出秦岭,走向全国!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二、石门,我们来了
石门,是汉中的一张名片,因其古老和厚重,成为推介“文化汉中”的“刹手锏”。一碗油香的热面皮,一碗爽口的花生浆,正宗的汉中料理使陈会长们饱啖汉中美食之“真味”。罢了,我们就直奔褒河石门栈道风景区。景区内游人不是很多,我们戴好口罩登记,接受体温“枪”检,然后逐一进入。现在看来,前些年打造的“汉上史图”景观,一定程度展现了汉中的厚重历史、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尤其一段“汉上开汉业”之覇主史实,让每位远到而来的游客为之震撼。何况史上悲怨之女褒姒,那愁锁的低眉和叹息的神情,更令人唏嘘不已。汉中石门承载着辉煌的岁月,洞开石门不光具有便利交通的意义,更具开放胸襟望远眼光的宏图大略。因此,一道石门便是汉中之傲骄,也成了访客必往之地。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石门栈道,谓之“镂刻在绝壁上的史诗!”且看汉中石门的前世今生。石门,位于汉中市区以北15公里处的褒谷口,是1961年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虎”“衮雪”“石门铭”“石门颂”等石门十三品)所在地。因此说这道“石门”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这里的“石门十三品”是国之瑰宝,这里因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栈道成为中国的栈道之乡,这是还是美女褒姒的故里……所有这些都成为人们前来探访的重要引信。赤土岭文协熊主席与陈会长并肩走在这条曾经“车粼粼,马箫箫”的古栈道上,既谈论古往,又聊叙当今,不觉之间就登上了褒河水库大坝,那刻于巨石之上的“蜀道之冠”四个红漆大字豁然在目,向我们无言地诉说着两千年前秦蜀战事与相通相往的故事。孙亚玲主任则与来自商洛散文分会的张军锋及会员张萍缓步在那些大汉雄风的石雕之中,他们时而驻足端详,时而穿梭历史之间,在传说里寻找“褒姒戏诸侯”的“真原”,探讨刘邦在汉中建立大汉基业的伟略,还有那面皮菜豆腐的诱人韵味……陈会长说,汉中的历史雄浑博大、沧桑深邃,是一部汉民族的兴盛史,既是浩翰的长篇巨制,又是灵动可人的诗文散章,他提议赤土岭文协要担当大任,广泛拓展文化人脉,积极筹办省散文学会汉中分会,要让散文的笔触,深入进汉家史诗的魂魄中去,以大散文的气派“洞开”大汉之门,更好地弘扬汉中的历史人文之美,真正让更多的人们回到“汉人老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当晚小聚时,赤土岭文协外联部部长、诗人张胜利即席吟出一首诗一一“门”,经金牌主播陈胜文当场朗诵,其诗意意境韵味令在坐的作家诗人不时为之击掌叫好,现录于其后:去年初冬/我们一行六人/被一个人引进了一个门…/那个门叫省散文学会/今天那个门的掌门人陈长吟先生…/从秦岭之北/跨越到秦岭之南/在这个叫西北小江南的汉中盆地/走进了赤土岭文协的门/这个门的掌门人熊建华先生/与那个门的掌门人陈长吟先生/带着一群趣味相投的人/握手,向春天汉上出发//汉上有一个门叫石门/门下有栈道/有厚重的历史,有人文情怀/更有迷人的诗与远方/一步一步/人在登高,心在登高/一步一步/高山都在脚下/一揽众山小,我们一起看远方/那远方,花开春正暖。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三、今春,罗帐岭访帝王茶
次日清晨,赤土岭文协部分管理人员陪同省散文协会陈会长一行,在汉中茶叶科技工作者、茶文化研究员张安的带领下,跨过汉江来到南郑区红庙镇的罗帐岭茶园。远离城市的罗帐岭茶园,空气清新,云雾缭绕,漫山遍野的茶叶苍翠欲滴,阵阵茶香沁人心脾。阳春三月,正是采茶季节。采茶女们提着小巧竹篮在齐腰深的茶茏间穿梭忙碌,酥手如簧,提捏嫩芽,如在蕊上舞蹈,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和美景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罗帐岭茶园因其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而名声大噪。当时茶园仅50余亩,之后乘着“帝王临幸”之东风,迅速发展壮大,现今已扩大五六倍之多,茶质茶品应为巴山之最。这道郁郁葱葱之茶岭也已成为人们趋之若鹜前来观光游览的一块“圣地”!
汉中茶史两千年。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献给了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乐团”。此物,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产环境是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5大特点。汉中自古至今都有贡茶,名优茶的知名产地尤以南郑红庙村茶叶最富盛名。此处种茶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唐代已有凉州春茗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红庙镇茶叶兴盛的写照。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众所周知,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人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做为古人八大雅事,样样无不透出之极致人生。而今中国以茶待客并逐渐形成的茶文化、茶礼仪,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汉南罗帐岭,曾留帝王痕。长安有访客,入园遂惊心。”陈会长一行,在罗帐岭观茶园,品茶香,不禁生出许多感概。他说,汉中不愧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对于博大精深的汉中茶文化,我们要为之写出诸多的文章,让这“真水无香”诱人无忌的“国之饮”,使其流芳百世。与茶共舞三四十年的张安先生实则悟出了茶之真味。他在一则留言中说,茶,是有生命的。茶的生命在茶树的梢头,在茶罐的封存里,也在茶杯里,甚至在我们茶人的血液和情怀中,渐生渐长。茶的生命,逐渐成为融入我们血液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寒冷时给予我们温暖,疲惫时给以我们安慰!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四、一杯清茶,满屋书香
30日上午,“汉上访春”调研组在领略了汉南罗帐岭茶园美景之后,驱车来到具有“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之誉的城固县。文化学者、诗人、赤土岭文协副主席伍宏贤,以省散文学会创联部副主任和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的双重身份,与城固县文化馆馆长、作家陈希阳一起在路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拾级而上,大家来到了文化馆五楼的非遗展室。进门之处淡黄墙面上洁白的字行直入眼帘:一个民族的DNA就是文化,“非遗”就是民族精神和个性的体现。这是著名作家、全国民俗专家冯骥才的论断。陈长吟会长说,来城固很多次了,但从未领略过非遗之美,太美妙了!真没想到城固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宝贝”。在两间房屋改造的非遗展馆内,展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张骞传说、城固架花、宝山泥塑、汉中面皮、上元观红豆腐”制作技艺,以及城固农耕文化遗存的物品,还有陕南民居、民俗风情等景观。不大的展厅包罗着远古的记忆,那些精巧的“三寸金莲”不时勾起参观者的兴致。在概叹其精工之美同时,又悲叹古代妇女之裹足的悲惨命运。那些精美的架花绣品,每一件都深藏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繁忙的泥塑“街市”风情,仿佛把人拉进了远古喧嚣的市井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城固这个“小而全”的非遗展馆,承载着2000多年的建县史,展现出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珍宝,虽为珍宝之一斑,但已经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城固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11项,县级名录30项。走进非遗馆,这些弥漫着文化温度的图片、藏品,使人仿若走进了城固的历史长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在一楼书画展厅,我们共同参观了城固本土书画爱好者百余幅书画作品。陈会长即兴挥毫泼墨为文化馆题写了:“江山如画”“民间瑰宝”“博望”“橘乡”等墨宝,以示祝贺并予勉励。随后大家来到二楼会议室进行了简短座谈。令人惊诧的是,会议桌上没有俗套的花卉、瓜果“喜气”,只见一摞摞的书籍,置于每个人面前,精装本的《城固架花》、三卷本的《城固艺文志》以及溪阳新著长篇小说《橘子青橘子红》厚重沉实,手抚其上,便有墨香扑鼻之感,一杯清茶袅袅飘香,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书香之气。与会的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冯树伟简介了疫后全县文旅情况。陈会长讲话指出。他说,城固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以青铜器,五门堰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以西北联大为代表的近代文化,以柑橘、元胡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如丝如缕层层叠叠,可谓璀璨夺目,多姿多采,值得很好发掘和书写。作为张骞故里的文艺工作者,要发扬先贤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创新,用我们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更加绚丽的人间春色!陈希阳馆长表示,要潜心做好群众文艺工作,以优异成绩回报陈会长的期望。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五、国色天香牛头坡
如果用一只鸟比喻“国色”,你一定会说这不可能。如果用一朵花形容“天香”,你一定会脱口而出是“牡丹”。因为“国色天香”本是咏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喻女子样貌娇好。“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李浚诗《牡丹花》)。而这里所说的“国色”则为一只鸟,它就是世界濒危物种一一朱鹮,其貌、其神均堪称“国色”。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3月30日午餐之后,“汉上访春”调研组即往洋县。县作协主席李雪如女士接待了大家。她依然一袭红衣,齐耳短发,双颊绯红,温婉如玉。她是地道的洋县人,娘家就在牛头坡下的草坝岭村。她对朱鹮情有独钟。路过她娘家草坝岭村时,她便兴奋地给陈会长一行介绍起自己美丽的家乡。她说,前面左手方向是洋县朱鹮保护中心,右手方向就是我的娘家。这方圆几十公里都是朱鹮鸟的栖息地,是法定的一级保护范围。朱鹮鸟是世界濒危物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世界只在洋县姚家沟一带意外发现7只存世,一时举世震惊。经过30多年保护抚育,现在种群数量已达2600多只。朱鹮以其双翼及头部艳红而无比美丽,展翅飞翔时如一道火熖彩虹般划过天空,异常好看。这是一种吉祥鸟,它在哪里繁衍生息,说明这个地方生态环境好,人们与鸟相处和谐,人鸟共生共荣,吉祥如意!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说话间,两三只鸟嘠嘠而起,从前面的树枝间滑翔过来,姿态那么舒展,气象那么悠闲,让人怦然心动。“啊,朱鹮,真美!”车上的两位女士不约而同惊呼。因为朱鹮对生态环境严苛,所以牛头坡一带农民种粮务果都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人们爱鸟如命,鸟人相处谐和一片祥和之景。目前,2600多只鸟儿,大部分还是人工饲养,野外放养数量仍然有限。经过草坝岭村一段上坡路之后,眼前一片开阔,远山近村,白墙红瓦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景色如油画一般抓住了大家的眼球。近前的梨花已经谢去,只留青叶在枝间婆娑。坡地上,大片的油菜花黄在风中起舞,无不使人陶醉。小张泊好车,陈长吟会长率先拿出手机,对准眼前黄灿灿的景色一阵“咔嚓”。他是散文大家,摄影也是以散文的眼光取景,拍摄出的风光照片堪称一绝。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转过身来,李雪如主席就给大家介绍起这千亩牡丹园。站在山梁上,目之所及,尽皆浪花翻飞。这是一块油牡丹园鲜花正开之时的一番盛景。我们沿着观花线路,边走边赏,边赏边拍。同行的美女们不时入得园中摆出各种姿势,与牡丹媲美。画面中,人面牡丹相映,真说不上是人好还是花艳!人花俱佳,美不胜收是也。步入中央园区,身旁的牡丹花开正艳,有白的、粉的、黄的、绿的,每一株牡丹枝杆上都捧着花朵,把一面荒坡装点得如诗如画。我好奇地问见过大世面的陈会长:西安有这场面没有?他说,没有,哪有这么大的地方。油牡丹是一种以榨取牡丹油为主的牡丹,其花朵不如观赏牡丹那样硕大、丰满和雍容,但也不失为天香之美。油牡丹大部分开白色花朵,所以站在高处看去则如浪花翻卷,其花语寓意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是为守信的人。此刻,一曲仙乐萦绕上空,牡丹园中竟有赏花起舞者,引来游人驻足欣赏。同行的作家地板老王一时兴起,遂吟诗一首《游洋县梨园牡丹园》以为贺:曾经洛阳看牡丹,回乡不再谈花容。/如今随友到梨园,万亩花开露花浓。/白玉贯雪香凝脂,黄花绿裙羞于舞,/但看汉家飞燕来,折花高唱霓裳曲!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这是一片上千亩的牡丹园,正值盛花期,大美的牡丹花朵吸引住了长安来客,他们徜徉期间,嬉戏拍照不亦乐乎,三四个小时一晃而过,全然忘却了时间的存在,也完全忘却了疫情宅家的无聊,在这片“世外桃源”里释放了一个春天的郁闷之气。天色将晚,小雨也不知不觉地下了起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牛头坡上牡丹酷”。惜别时,那些不舍的眼神中,无不盼望来年再上洋州牛头坡,共赏“国色天香”之美景!
【作者简介】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创联部副主任,国际城市文学中国新诗百年100位影响力诗人散文诗人,联合国非官方组织签约诗人。 赤土岭文协副主席,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 。诗文在《星星》《散文》《文化艺术报》《中国电影》《文谈》《衮雪》等刊物发表,诗作入选《中国青年诗选》等。诗观:天地万物皆灵性,人间千载爱悠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作者简介】孙芬玲,网名水中月,生于略阳,现居汉中。赤土岭文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驻站作家。热爱汉中,寄情山水,用心写作,写我真心,有100多篇文章发表于杂志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