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二十六)
作者:张坚
读张思温同志《八十三岁人生》一书有感
张思温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最近拜读了他《八十三岁人生》一书,深感文如其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堂正清白、刚正不阿、学识渊博、爱党敬业、心向民众,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读了他的《八十三岁人生》一书,我不由得有感而发,说说他的工作,为人处事。
张思温同志1925年9月出生在礼泉建陵镇东店头村一大户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毕业于陕西省立商专。那时的学校设备简陋,学习生活条件很差,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也接受了地下党员、进步人士的革命熏陶,参加过抗日救亡反对内战等宣传游行活动,在思想深处植下了革命的火种,立志投身革命事业。1948年冬,对革命向往已久的他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随同一批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下,拔山涉水,奔赴边区投入革命,参加西府干校学习。1949年5月,关中地区相继解放,西府干校学员走出边区,分配各地投入新区政权建设,张思温同志分配到礼泉县委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办主任、县委常委、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张思温同志参加革命后,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无论是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他一贯尽职尽责、勤奋努力、无私奉献。他在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期间,是县委学历最高、文笔第一大手,许多重大材料都是自己亲自动手,他所写的工作报告、调查材料、会议文件等等,文风刚劲、逻辑有序、言简意赅、说服力很强。别人撰写的文稿,他总是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严格把关。凡是县委出案的工作报告,各类文件都是很有水平的。那时我在县委农工部工作,经常给他清誊文稿,曾记得1958年7月3日,小河水利工地河岸滑坡,12名民工遇难,它撰写的悼念祭文是我清誊的,古式文风、语重意深,使人听了痛感至深。1962年秋写一会议材料,他那时是县委书记处书记,在他的办公室,他一边思考一边叙述,我一边书写,他反复地推敲,我反复地修改,总是要把它写得实实在在。他的那种认真负责细心执着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1953年到1955年农业合作化初期,礼泉县首先建立了一批合作社,但有一部分富裕农民进社后又动摇了,不时出现拉牛散社之风,张思温同志在赵镇堡里巩固合作社,一住就是几十天,深入各家各户做思想工作,并耐心以理“舌战”两个有名难说话的“假诸葛”“万能嘴”,死硬扛住,使合作社得到了巩固。1964年他带领3名干部,负责北七公社所在地事企业单位的“五反”工作,上下半年,分两批进行,工作中他坚持政策,做扎实的思想教育,没有搞过逼供讯哪一套“左”的做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仅南坊、石潭、北牌三个公社就搞出经济问题3万多元,且立即兑现了。
1964年社教运动中,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张思温同志因历史上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1965年元月调旬邑县任文教局长,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仍以旺盛的革命精神,兢兢业业的投入到教育事业。旬邑县是个贫困的革命老区,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突出。所以他抓住这个切入点,大抓建校工作,普及小学教育,经过艰苦工作,达到了社社有中学、完小,村村有小学。对山区偏庄独户,采取送教上门,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旬邑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有17个公社、20多万人口,高中、初中、完小、初小600多所,这些大小学校他都骑自行车或以步带车基本走遍了,有时他独自一人拿条打狗棍,走到边远学校检查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文革运动中,他被打成走资派,受到了不休止的批斗,靠边站五、六年,后来“解放”了,他不计前嫌,仍如以往奋力执着的抓工作,为旬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八零年,我在省农干校学习期间,和旬邑县农业局董局长谈到思温同志,他说张思温同志的工作、为人处事,受到旬邑干部教师们的称赞。
1977年从旬邑调回礼泉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他的工作还像以前那样认真负责。1978年春季,他到建陵公社检查指导抗旱春播工作,同我骑自行车,或步行翻沟越岭,不辞劳苦,逐队检查指导工作,有时住在队里解决问题。对打井、建抽水站、抗旱物资、群众生活困难诸多问题,他多次和县上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和促进很大。
张思温同志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绝不趋炎附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旬邑县原县委书记刘某某“左”的出奇,学“四人帮”的调子,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大批判开路,推动农田基本建设。在平整土地上,强迫命令,违法违纪。在他的点上,规定一天三晌变五晌,男劳日完七方土,女劳日完五方,完不成任务就挨批判,还曾给怠工的社员披驴皮,游街示众,以示惩戒。对这种极左的行为和劳民伤财的做法,思温同志看不惯,不支持,不买账,仍然我行我素,绝不趋炎附势,实事求是努力工作着。刘某某含沙射影批评他,寻机报复。由于他走的端,行的正,始终未能得逞。
张思温同志一贯大公无私,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计委是个热门,管计划物资分配,如石油、钢材、木材、水泥等物资的调拨,可谓有权单位,许多人想进计委却进不来,他任计委主任期间,如同清水衙门,任何物资都到年初统统分配到位,不留机动,谁想走后门都行不通。他在计委三年多,一根木材、一寸钢筋、一斤水泥、一两石油也未搞过。有人说他太傻,不搞白不搞,但他扪心无愧。计委还管招工分配职工调配,到他那里,同样也是如同水晶世界一样,他的子女亲属从未通过计委安排调配过工作,受到亲属朋友们的埋怨。
张思温同志一贯坚持原则、弘扬正气,主持公道,关注弱势群体。八十年代初,他调任县委组织部长,当时面对平反纠正历史上遗留的冤、假、错案,涉及干部职工教师数量很大。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平反纠正“三案”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不走老路,坚持群众路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大刀阔斧,不偏不倚,使平反纠正“三案”工作得到健康顺利的开展,几百个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有的领导同志那时仍然受“左”的思想禁锢,个别同志的历史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平反纠正,他虽再三坚持,但还是石沉大海。其中他提到的就有杨正芳、张侃同志一案。
组织部是县委的要害部门之一,是管理干部的职权部门。他任组织部长期间,在选拔调配使用干部方面,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和“四化”方针,凡是县委要任命或者调整的干部,他都是按照程序,走群众路线,认真考核,没有出现过问题。有人想以自己的职权干预组织部门的工作,有人想走后门安排人员,在他那里是办不到的。他很警惕糖衣炮弹的侵袭,如果有人想投其所好,亲近他,或拿出一点小礼物动摇他,统统被他拒之门外。有一次,石潭公社一位妇联干部,想调回县上,拿一包点心给他,他当即拒收,让她带回,并说如果硬要我收下,则调动的事办不成。后来他派人了解实际情况,认为她在基层多年,确实有实际困难,还是将她调到县妇联工作,这个同志很感激。
1982年他进入县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人大作为县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人民群众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他和其他人大领导紧密团结,圆满履行了县人大的职责,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那时,他除了搞人大正常工作外,经常参与县上的中心工作,搞调查研究。如对礼泉的苹果生产,他和人大主任葛志平同志跑遍北部山区,看到东庄乡崖东三队、刘家三队果树务得很好,果粮收入差距很大,正如农谚所说的“一亩园十亩田”。认为山区要脱贫致富,应该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突破口,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据此,1985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山区发展十万亩苹果的决定,达到人均一亩半,一户一个园,直到后来,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45万亩,加上其它果品,共发展到75万亩,成了有名的果业大县。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小车不倒尽管推。他从工作岗位离休后,志向依然没有衰退,回到家乡亲自作务苹果多年。过了一段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之后,用自己果树的收入3万元,在县城盖了两间两层小独院,就寓居县城。除了参与关心青少年、花协等活动外,静心撰写回忆录和有关材料,汇编为《八十三岁人生》一书,其中为52名老干部及进步人士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论,尤其对“二战”时期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的王敬安、赵斌生、于法卿、赵宏勋等几位人物在“左”倾的横流中遭到了不公正对待的历史问题,他挺身而出为其树碑立传,正了名。使他们的亲属和社会知情者得到了安慰。起到了不“平反”的平反,纠正了历史的错误,影响很深。同时他和张彦杰合编的《张思明专辑》,自己编写的《王世俊专辑》约200万字,反映了“二战”时期中共礼泉县委活动的全过程,均由县政协出版发行,填补了历史空白。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斯人已逝,风范犹存。他的高贵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