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二十三)
作者:张坚
家乡走出的外交家符浩
外交家符浩,1916年出生于本乡西张堡村一户贫苦的农家。儿时名叫符忠孝,父亲名叫符立富,符浩童年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学读书,他在拾柴割草之余,就去听“古经”,并把台词记在心里。1926年他十岁,父母用血汗钱把他送进了本村私塾的大门,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念书娃”。民国的新风吹进了这个穷乡僻壤,符浩很快的懂得了“祖国”一词的概念,有了爱国思想启蒙。
1929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符浩的父亲也在这一年贫困而死。符浩不相信命运,他毅然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坊雇工,可无论多忙多累,他都没有忘记在闲暇的时间里读书写字,他在油坊做工,晚上休息时,他常给工友们说“古经”。这事被工头得知后,便冷嘲热讽地骂道,没读过孔孟子书,还要装腔作势学圣人,符浩听罢,愤然用笔在墙上写了一首章回小说中常用的那种打油诗:“龙戏千江水,虎登万里山。君子不得志,小人下眼观”。不久,符浩就被油坊的老板解雇了。
1934年夏,符号18岁考入了县仓房巷小学五年级,当时学校的校长是洪秋涵,系中共地下党员,他改革旧教育,向学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学校革命气氛很浓,使符浩此时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师范学校。西安师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苦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
在西安师范上学期间,时值“西安事变”前夕,局势动荡。作为进步青年,他忧国忧民,以“堫阳”笔名不时在报刊上发表诗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符浩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那是1936年12月9日,即“一二.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一周年时,符浩积极响应西安学生联合会号召,参加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亡。当省主席邵力子拒绝学生要求时,符浩又随游行队伍,向临潼进发,向住在那里的蒋介石请愿,张学良、王以哲两将军驱车前来劝阻学生前进。张学良劝阻学生时越讲越激动:“我张学良是国家的军人,绝不是某人的走狗!如果大家仍不相信,那就看事实,一星期内用事实答复大家”。果然三天之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爆发了。符浩吟诗写到:“群众呼抗战,举国望三边。冬雷击大地,独夫困骊山。从兹投笔去,仗剑出秦关。”
“西安事变”后,符浩再也无心学习,他全身心的投入了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多次与同学们一起组织农村工作团到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10月,他在地下党员李守先资助下参加了西北青年抗日联合会创办的安吴青训班。第一期青训班设在泾阳县于右任斗口农场,第二年一月,青训班第一阶段毕业,符浩被送往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从此改名符浩,并与家庭断绝了书信往来,家里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不断纠缠,遂掩土为坟,谎称他已不在人世。
1938年2月,符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分配到活动于晋西吕梁山区一带的八路军115师补充团任政治处民运干事。后来担任“敌工股长”“敌工科长”,曾秘密潜入敌营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渤海区军民在一次伏击战中生浮了日寇利津县指挥官竹田大尉和伪军多人。时任军区敌工科长的符浩恰好负责管理日俘,他反复向日俘们讲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军区决定释放他们时,竹田坚决不愿回去,再经反复说服他才同意,符浩一直没忘记竹田,符浩还与在我方工作的日本反战军人松木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
1945年“双十协定”不久,符浩第一次见到后来领导他外交工作的陈毅同志,陈毅颇具大将气度,又不失儒雅风范,他讲话豪爽果断气魄很大,很能鼓舞士气。1946年上半年,符浩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担任北平军事协调执行部住德州第15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他在德州同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了机智巧妙的斗争,直到这年七月我军胜利解放了德州城。这也算符浩在战争期间第一次做外交工作的成绩吧。
此后,符浩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直到全国解放。可以说,他参加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经历过大小战斗数不胜数,死里逃生,堪称英勇无畏、身经百战的老战士。1949年5、6月间解放大军路过礼泉,年迈的老母拄着拐杖沿路便问儿子的下落,苍天不负老人愿,一日符浩出人意料的和夫人焦玲一行十余人,骑马回乡拜望老母和乡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符浩由部队调入外交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正式外交官,走进了人生最辉煌的岁月。50年7月,符浩被任命为驻蒙古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亲自找他谈话,周总理亲切而严肃地对他说:“外交工作是新中国的一项新事业,你还年轻,要抓紧学习。外交工作授权有限,要经常请示汇报,你是部队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是熟记的,蒙古是兄弟国家,要搞好两国关系,学习人家的长处,你们是文装的解放军,到蒙古国去首先是了解情况,搞调查研究”。符浩牢记周总理的教诲。1952年秋符浩调回国内任亚洲司专员。1953年下半年,朝鲜停战后被派驻开城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
1955年6月又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同年9月符浩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在那里工作了六年半。期间经历了许多已经公开了的和尚在保密中的事件。但让他最难忘的则是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而后回国调任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在外交生涯的风风雨雨中,同敬爱的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乔冠华、黄华、王炳南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来临了,符浩是外交部第一个被停职反省的人,造反派要他交出干部档案,符浩力保陈毅,坚决不交干部档案。造反派揪斗他,要他低头认罪,他绝不低头认罪。造反派怒不可遏的问他:“你是干什么的?”符浩回答:“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有一次造反派批斗时把符浩按倒在地,还踢了几脚,不料第二天,继续批斗时,造反派却搬来了椅子,请符浩坐下来接受批斗。后来符浩才知道,这是周总理干涉的结果。
造反派批斗陈毅,符浩与外交部91名老干部联名在大字报上签名力保陈毅。符浩的夫人焦玲称得上是夫唱妇随,她也是力保陈毅的干将。这91人保陈毅的坚定立场,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赞扬。
由于周恩来总理在“文革”初期的风暴过后,又重新掌握了外交部的大部分权力,及时解放了许多干部。1968年符浩被结合进外交部革委会恢复原职务,1969年又被任命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乘机外逃,周总理迅即指示外交部,要密切注意外电报道,并研究提出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的交涉或应对方案。符浩作为部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积极参与执行周总理的指示。14日中午12时钟声刚过,外交部接密电确知,林彪机毁人亡,已葬身于蒙古国温都尔汗沙漠。符浩当即受党组织之命亲自将报告送往人民大会堂,向党中央政治局和毛主席汇报,同时带领专人译办驻蒙大使馆来电,亲自密封送周恩来总理。回家吃过晚饭后,实在太兴奋了,符浩信步到同院住的乔冠华(时任外交部长)家里,围绕林彪叛逃机毁人亡主题畅谈,兴致达到高潮,两人开怀大笑。符浩抬头望着章太炎先生的墨迹“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吟”的那副对联,脱口咏出另一唐人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乔冠华豪气冲天,将诗略改而赋予新意:“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9月26日晚,周总理单独指示符浩:“你明天一早就动身去巴黎,有关林彪叛逃的事,见到黄镇同志时把情况告诉他”,并叮嘱说,只告诉他一人。9月29日,符浩辗转抵达巴黎,当晚去驻法大使馆,漫步花园草坪,在黄镇打开的半导体收音机声中,符浩传达了带来的指示。
“九.一三”事件不久的11月初,联合国大会第35届特别会议以压倒多数的赞成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外交部迅速组成赴联大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毛主席亲自点将指示由乔冠华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亲自审定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名单,符浩任代表团成员兼秘书长。11月8日晚,符浩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接见代表团成员。在周总理率领下来到中南海毛主席住处聆听教诲。毛主席身着毛巾长睡衣站在书房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随后,总理把代表团成员的情况一一向主席介绍。当介绍到符浩和陈楚时,说他们都是91人大字报的签名者,话还未了,主席笑着说:“我还是喜欢91人”。毛主席这句话如雷霆万钧拨云见日,周总理面带笑容,符浩更加激动不已。这句话意味着彻底解放了联名保陈毅的91名老干部,也意味着主席对陈毅的态度和对外交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毛主席十分高兴,谈古论今,思维纵横,谈了两个多小时,他说:“出席联大好得很,要尽快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东方发亮时,符浩才离开。回到家里打点行李,即乘车赴机场,奔向征途。
1972年5月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为国家外交工作运筹帷幄,奋力周旋。
1974年下半年,越南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越南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阮文绍傀儡集团,直至彻底解放。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缩衣节食,近20年中付出了200多亿元的物资还不算,还秘密地派出了志愿部队参加抗法抗美战争,有许多中华儿女的鲜血洒在了越南的土地上。就在这一年,中越边境已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越南内部已出现反华的声浪,说什么中国向越南逼债等等。就在这一重要时期, 9月2日符浩出任中国驻越南大使,来到了越南首都河内。然而,胜利后的西贡市乃至全国,红旗招展、鲜花如海,到处洋溢着节日般的欢乐气氛。在邀请前往西贡参加庆祝活动的名单中,却没有中国大使符浩的名字,而苏联、东欧等国家的使节则被盛情邀请前往。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符浩呕心沥血为促进中越友好,解决边界纠纷做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铭记中华烈士对越南解放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每年春节,中国驻越南使馆的工作人员,都要祭扫烈士陵园。在祭扫烈士陵园中,每到一处,来自附近的越南居民悲痛的向他们讲述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陪同使馆人员一起前往烈士陵墓,祭奠扫墓。人们发出共同的声音:“烈士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中国人民的骄傲!”
1977年8月2日符浩出任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东渡扶桑。当年的抗日战士,如今成为和平友好的使者,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日本期间,符浩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披肝沥胆铺路修桥,广交日本朝野各界,走访了许多日本上层人士和抗日战争期间的旧友新朋,酿成中日友谊的良好氛围,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参与签订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和邓小平访问日本的全过程,这是符浩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符浩除历任我国驻越南、日本大使以外,曾多次参加国际上许多重要的外事活动,行踪所及,遍及世界各地。
1982年符浩从日本回国,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职务。
谈起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的经验,符浩一直铭记当年毛主席给他的题词。符浩说,那是1938年,我22岁时,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新学员,一天,毛主席给同学们讲大课,下课后同学们围着毛主席请教,我也鼓起勇气走到毛主席面前,拿出笔记本,主席即刻在上面写了八个苍劲的大字,“了解对象,尊重对象”。主席的题词对我做外交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1985年1月,已年近古稀的符浩,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仍然精力充沛,为祖国的尊严独立强大,为世界和平而辛勤地工作着。之前,他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
1986年,日本友人菊池善隆先生特赠符浩家乡富士苹果树苗300株,植九嵕山东庄刘家村,友谊之花,千古流芳。91年春,符浩借参加陕西省人大会议之便,回礼泉视察,重上九嵕山,旧地重游,满山遍野的苹果树,绿树红花伴新村,令人有今非昔比之感。
1996年符浩年事已高,依然担任着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外交官联谊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越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社会职务,继续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而努力着。
1998年8月29日,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慷慨解囊,向符浩先生的母校礼泉县西张堡村小学捐款250万日元,用于扩建改建工程。1999年5月西张堡小学改建扩建工程竣工。村委会为感谢平山郁夫先生的这一义举,决定将校名改为西张堡平山希望小学,并请符浩先生题写新校校名。
符浩先生的爱国之情和他大半生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故乡人民所传颂、所敬仰。他的好学上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