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 连载(一)
作者 张坚
平凡的心 坎坷的路
写在六哥张坚《心路历程》出版之前
文/张继荣
我们堂兄弟十二人,张坚哥排老六,我排十二。2018年春节六哥找我要张氏族谱“老影”,告诉我要写一本书,并说我与他一样,都是一个亲情、乡情十足的从土洞村走出去的人,要把土洞村史和家史写进去,听了之后我很高兴。一年之后,六哥《心路历程》的初稿摆在我面前,我如饥似渴,利用春节休假过目浅尝。
六哥是一位一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普通科级干部,他爱党爱国、不忘初心、忠诚事业、奋斗不息,为人低调、清正廉洁、厚重质朴、和善可亲。他不论在县上部门工作,还是在农村蹲点及公社任职,一贯是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群众口碑良好。看着他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字,一行行坎坎坷坷的人生历程,他滚涌在胸中的澎湃激情,一次次使我流下热泪。我敢说没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对生活的由衷热爱,没有对乡愁的真实眷恋,没有对做人的深刻感悟,没有对亲情的浓浓暖意,那笔下是难以泛起万丈狂澜的。
每读完一篇,我不能不被六哥丰富的知识玉液琼浆,诚善做人、为人处事所折服,我比六哥小二十四岁,对他的成长历程、个人禀赋了解不深不透,但通过阅读,我深知六哥是一个喜读书、爱学习、接地气、善调研的好干部。文中涉及那么多的知识,大多是读书学习所得。我也深知六哥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一些章节,特别是写乡情、亲情、同事情的时候,在行笔时他一定是抽泣哽咽、泪流不止打湿稿纸。我更深知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并记忆力超强的人,因为一件件小小的事情,在常人看来不足挂齿或早已忘却,他却能开掘出思想的金矿,深邃的内涵,使其闪烁人生哲理的光芒,实在令我钦佩不已。凭我不深的阅读,我觉得《心路历程》包含以下特点:
其一,真挚的投入,朴实的情怀。不管是写同事情,还是写父母兄弟情,都写得至情至理,滋心润肺,特别赞颂故乡热土“奇洞引洪入泔流…昔日村在枣林中,今朝遍地花果香…北有河川南有塬…千年古柏论沧桑…先祖苦斗求生存,后辈子孙绘新图…”,做为每一位故乡人都会激动不已。
其二,敬重人物的品德,栩栩如生的描述。写人物靠血肉丰满的细节,这是写作的真谛,他用精辟、经典、精湛的概括描写手法,阐述了家乡走出的外交家符浩的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王伟章书记坚强刚毅干劲冲天的革命精神,老领导张思温廉洁正直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邢琪县长“小车不倒尽管推”,“老牛拉车拉到底”的光辉形象,以及张河同志的矢志敬业老有作为的奉献精神。
其三,独到的理解人生,从容的对待曲折。在“心语”章节他理解比喻“人生像一条河,有上游,有中游,有下游”;“人生像一座大舞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生像一座山,高低起伏不断,风雨雪霜交加”;“人生像一本书,人人都是书中的主人翁…”;“人生像一首诗,又似一支歌”。这是他对革命老前辈习仲勋同志“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哲理的真正解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力诠释。面对文化大革命一次次“批斗”他没有屈服,后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忍辱负重,工作从未松套,他始终坚守他一生酷爱的农业、农村工作岗位。
其四,深厚的亲情,殷切的希望。他在“家史”“家训”“心语”及“诗作”中,广泛而深刻的阐述了耕读传家、忠孝做人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的哲理、处世方略,并用鲜活的人物范例,启迪人们的心灵,用诚恳的话语激发家族的后辈及其他年轻一代,积极向上,做新时代有作为有担当的新人。
其五,辛勤的储备,通红的夕阳。看得出他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悠久的历史、鲜活的现实、内心的呼唤、坎坷的经历都成为他积累的对象。辛勤耕耘数十载,夕阳通红更精彩,浓墨重笔十三万,心路历程照人间。是为序 。
二〇一九年春节
前 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星移斗转,转眼之间,我的人生已度过八十多个春秋,在这不算太长也不过短的时空之中,总觉得弹指一挥间,时光流失的太快了。但日月地运行是永恒的,时钟始终正常地转动着,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滞留。只是自己怜惜时光和大脑生物钟加速的缘故。
我这一辈子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亲身经历了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多次变革、各大政治运动及农业区划、农村改革试验等等实践过程。在那些不同背景的年代里,风风雨雨,沧桑变化,经历不是一帆风顺,有顺境、有逆境,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欢乐,也有苦衷,但总算是过来的人了。回忆我在岗43年之中,不论哪个阶段,也不论搞任何工作,总是认准一个死理,不忘初心,坚持党的宗旨信念,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再苦再累,用钉子精神,都要把担当的工作完满的搞好,做到对党对人民问心无愧。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苦乐劳逸。工作期间,虽多次被县上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但都平平凡凡,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期以来,由于我的个性和职业的关系,总是紧张而忙碌,经常是加班加点日以继夜的工作着,很少休闲,养成了勤劳不辍的习惯,没有打牌、下棋及其他嗜好。习惯成自然,退休后闲不住,回家乡栽树务果,体验农耕,过了十多年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精神上轻松,生活上充实,锻炼了身体,乐在其中。
后来宅住县城,还是闲不住的命,除了参加必要的党组织及社会活动,料理家务和家里的责任田,同时伴书读报看电视,作为精神依托。闲暇之余,回忆往事,写点随心随意之作,加上原来积累的资料,作以整编,撰写成“心路历程”这册拙书,大体归纳为经历、两史、人物、亲情、游记、心语、诗作、杂录等八个部分,大约十三万字。这本拙书俗文,无所谓作品,文风随意,编写粗放,没有刻意推敲加工修饰,缺乏文学色彩,好似一册流年老账,难登大雅之堂。但总算把它印刷出来,有无价值未可而知,只求表达我的心曲,完我一个心愿,也是流年追踪,省悟自身,正心明志,立言启后之作。送给父老乡亲、社会同仁、家门族人,仅仅作为同大家相互切磋、互为驱动、闲谈聊天、思想交流而已。
书中的村史、家史部分还很不成熟,有的史料还需考证。请乡亲及家门族人挖掘提供史料,以便进一步甄切完善。
书内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张坚
2018年12月1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