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凡夫俗子,这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得病也是比较常见,比如感冒在普通不过了。有时得了大病,可谓是苦不堪言。在《佛医经》中,佛陀说,人得病的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
病的原因是什么呢?比如说鬼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欺负病人,因为鬼要欺负病人的话,首先这个病人要有邪念。比如说他有淫欲心,就会召感到淫欲的鬼,淫欲的鬼会吸食他的精血。因为你内在本身就有邪念有淫欲心。比如有些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上思念淫欲,晚上睡着了以后一些鬼啊就压在他的肚子上,然后变成美色来诱惑你,让你在梦境里起淫心,一下子就出问题。另外一个有些人嗔恨心很重,然后就召到嗔鬼,嗔鬼附体以后,脾气很燥,导致这个肝脏会得肝癌、肝炎、肝脏的病。然后就痛不欲生,身体疼痛啊,火气大,经常骂别人,经常语言上冲突。这个是嗔恨心重的人,本身他念头就不正。
有一种是傲慢心,骄傲的不得了,以为自己是谁了,以为自己有什么了不得,以为自己是大祖师或者说已经成佛了,或者说怎么样。未证言证,这本身就是犯了大妄语,会下无间地狱的。所以佛说“贪嗔痴慢疑”,还是很有道理,假如继续这样下去,鬼就会得便,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落入魔道。有正念,所以鬼不得便,如果说没有正念鬼就要欺负你了,就要害你。所以有鬼不怕,关键是你有没有正念,有正念鬼没有办法害你,所以你放心大胆不要怕鬼。
坐禅不调,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打坐对身心的修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骨结构上来说的话,由于打坐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静坐,因此只要姿势不当,随着坐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姿势不当所导致的弊病将会被显现出来,但是由于这种对身体的伤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比较隐性,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打坐所造成的。很多人打坐的时候,为了求精进,坐到腰背酸痛难忍时也硬挺着,或者是昏沉打瞌睡也不下坐,任其驼着背打盹。这一点一定要避免,因为你能正直的坐在那里,是因为体内的气在支撑着,如果是累了就要下坐,累了实际上是说明你气不够了,这时候强坐只会劳损你的腰背肌肉和脊柱。
魔神所扰,这里面最厉害的就是魔王波旬,他会让他的魔子魔孙来扰乱你的修行,波旬是六欲天天主,最喜欢破坏佛法了。他最不愿看到修行人悟道证果,他最不希望人脱离生死六道轮回。所以他看到你在六道里头进头出,是他最喜欢看到的。所以我们修行会遇到,但是只要我们的心地清净,魔也拿我们没有办法。比如我们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常说的,“念佛三昧”,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甚深微妙禅,魔更拿我们没有办法。而且常至心念佛之人,阿弥陀佛会遣二十五菩萨随身护卫,魔更是离得远远的,不敢靠近。
恶业所起,就是恶业感召的病,也就是业障,是业障病。这个病最麻烦,医生也治不了。因为他和因果有关系,生生世世所造的恶因,今生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召恶果。就是你要修行或者念佛,冤亲债主就会来找麻烦。使得我们修行和念佛往往不得力,你要忏悔并以自己修行或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超度他们。并时常忏悔,后不再造。而且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布施不一定要施钱,有时候说一句好话,能为他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因缘;有时候只是几口饭的布施,却给他人带来生命的重生与希望;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布施不在物质,而在一念心意。一个施恩望报的人,难免给人沽名钓誉之嫌,能够对人付出关爱而不望回报,才是真正的慈悲。
不要养成指责他人的习惯,尤其尚未弄清事情原委之前!很多时候你喋喋不休了半天,忽然发现其实是自己错了!即使真的是别人的错,也不要把自己当成判官!过失的他,更渴望得到接纳,而不是指控!就像你在犯过错误之后,所渴望的一样!一个手指指着别人,就会有四个手指指着自己!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愿你心怀万物,也被万物所爱,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就是魅力。如果你不伤害万物,万物也必将不伤害你,这就是平安。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敬重万物,万物也必将敬重你,这就是尊贵。如果你拯救万物,万物也必将拯救你,这就是遇难呈祥。如果你自恃尊荣,以万物为敌,万物也必将以你为敌,这就是自取灭亡。万物本无情,因有情心,而有情。万物本有情,因无情心,而无情。
物,人物,事物,植物,动物,矿物……
修行首先要懂得降伏自我,把我相好好地破除,不然我们的痛苦就会继续。我们修行要修对地方,修错地方,徒自疲劳收不到效果,没办法解脱!我们要转识成智,要从心性上转,转烦恼成菩提。我们转的地方对了,懂得在心性上用功,一刹那之间就见道,修行方向错了,就很麻烦。
学佛有什么好处?能够让我们承受无比的压力,也不会变成神经质,了悟诸法如幻,当下所面对的就是事实,为什么要去改变?所以修行要尽份,然后解脱!关于外相、正依二报就随缘了。因此懂得知足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财宝;懂得安详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安详。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快乐幸福哪里找?无处找,唯有佛法!
学佛不是逃避现实、纠结过去,是让你重新审视,走好以后的路。学佛似乎像残酷的现实打破尘世这美丽的谎言,告诉你一切皆因果,所谓怨恨只是多余的,所谓恐惧也是附加的。因果不是佛教徒的专利,它只是阐述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我们没必要去干涉别人,影响别人,甚至攻击别人。他好,不会嫉妒,不会报复;他不好,不去打击,不去鄙视。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生活中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活得更好,走得更顺。学会理解、尊重与帮助,愿新的一天,大家吉祥健康、平安喜乐;世间清净和平,无有灾厄;祈福吉祥,天佑中华,愿疫情早日消失,愿众生福寿康宁!
及时行善, 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 小水滴不断地落下, 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 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 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 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 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不做任何坏事, 培养所有的善行, 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佛与众生之分别,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福报哪里来?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有人才华横溢,但工作和生活四处碰壁;有人无才无德,却衣禄优厚。这是由于他们过去世中的修为不同,故而今世的福报各异。我们不同的发心决定着我们是凡夫还是菩萨,心量有多大,智慧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我们心里会有很多委屈需要释怀,修行就是从释怀开始。释怀自己的过去,释怀过去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东西,包容他就是包容你自己,“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秧”,你放过他就像把你的船解开缆绳,让你的船开足马力去航行。否则你的缆绳不解,你开足马力也是在原地打圈圈,根本跑不动。
人间是虚幻无常的地方,是让我们来还业债的地方,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世界,它是强加给我们的一种幻觉。犹如一个人想不通、我们小时候经常想不通,现在大了都想通了。我们今天还有的烦恼,人生苦短,想开想明白,是智者;能够破迷开悟者,是智慧;学佛的人,是有根器的,是与佛有缘。我们活在人间,靠着缘分在生活,我们不要恨别人,因为我们都是有缘众生。希望大家好好地珍惜善缘,对所有的长辈,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亲一样,对所有的孩子,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才是佛的境界。尊敬众生,爱护众生,我们才能在众生当中成长,我们才会拥有菩提心。
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就象一个人在谷底时,只要有勇气,一切都是向上的。智慧的人,相信无论何时办法总比困难多。成功的人也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了。而总是在前行中寻找找借口或犹豫不决的人,则心中的梦想不是夭折在起点,就是在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与成功失之交臂。
在这个世间,财富、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想求?都想求得这个果报,可是佛告诉我们,果是从因来的,你不修因,哪来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后面才有果报。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是前生修来的,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祈福那些工作在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和有疫情的患者们平安无事早日恢复健康。
在佛菩萨面前,我们习惯于求福,却不知: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若不断除恶念恶行,再多祈求也无益。我们说信佛,其实是信因果。想要得福报,就要种福因;想要离苦祸,就得断诸恶。一切苦乐福祸,都取决于你自己。所以说:求佛,不如学佛。学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福乐之因。
心不清净,学得再多、听得再多、见闻再广,那叫世智辩聪,那是记问之学,不是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我们真心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看得很多、听得很多、记得很多,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从外头来的,都是从妄想来的。要知道,妄想是烦恼的根源,它障碍你的自性,障碍你开智慧,障碍你开悟。
努力走好脚下的路,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每一刻。我们活着,无论愉快还是平淡,都要以微笑面对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善待你身边的人,对生活充满感激,不管生活给予你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前行的道路是一帆风顺还是曲折坎坷,我们都要好好的生活,合理的制定发展规划,为了美好的梦想早日实现去奋斗,以无愧于我们这难得的生命!
人生最大的痛,其实是无奈。许多事,你眼睁睁看它发生,你想挽回,却无能为力。所以并非努力,就可获得一切。在人生里,我们最需要学会的,就是认输。当有人离开你,当付出却无所得。你就知道,这一局输了,便退出,以后再来。认输,不是结局,而是,给自己另一个机会。
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能改变生命的宽度。禅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尽显宽度与量度。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著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钥匙走了 ,锁在等待!许久,钥匙回来了 ,却发现,打不开锁了,因为锁心生锈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人心如锁!用心珍惜!别人删你的时候系统不会告诉你, 因为怕你伤心,你删别人的时候系统会问你确定吗?因为怕你后悔。
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越得不到;越是在乎,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东西,大都不在你的身边,人生总是在追逐中不断修行着,在得失中不断感悟着。不执着,一切随缘。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一切物,可以化解一切灾难,一切痛苦。修行就是慢慢地来开拓慈悲胸怀,扩大我们的心量。 菩萨不是成菩萨以后,才去渡人。是因为渡人多了,后才成菩萨。人不是有钱以后,才造福人。是造福人多了以后,才更有钱。施比受,更为有福。
久违的人生,谁都不易,满身疲惫,却有卸不下的压力;一肚子苦衷,也有不能说的时候。摔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爬不起来;失去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回忆。风雨之中,打伞也要前行;失败之后,带泪也要经营。没地方喊累,因为这就是生活;没有人诉苦,因为这就是选择。相同的演出,不同的落幕!这就是不一样的人生。
做人,不言,是智慧,不ܼ语,是聪明。苦̣有苦的乐,喜有喜的悲,苦在心̣中,自己去感️受,喜在心头,自۬己去品尝,说与不说又怎݁样,说了,苦۬是脆݁弱,喜ܼ是炫݁耀,不️说,苦݁是坚强,喜݁是低调。有生݁之年,做一个糊݁涂的聪明人,苦۬而不言,喜️而不语,在沉默中,坚强,在安ܼ静中,反ܼ思,不说,远离纷争,不理,做好自己!
人生苦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也没必要过于看重利弊得失。你越在乎,就会在得失之间徘徊越久;如果你看淡了、心宽了,那些所谓的得失也不过如此。宽容是一种理性,体现出一个人的休养和气度。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懂得宽容的人,也就懂得了快乐。
人不管到什么年纪,都要一直善良。善良,不是演戏,而是真心实意,善良,不为名利,只为无愧于心。善良是发自内心的,演不出,装不像。善良,是一种力量,能让人端正品行。善良,是一种胸怀,能让人坦诚相待。善良,是一种美德,能让人心安理得。做人,一定要善良,善良,能积攒福气,善良,能逢凶化吉。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欺负善良的人,迟早有一天,霉运不减,灾祸不断!善人有善报,好人有好福,真正有福气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人越善,天越爱,心越善,福越来!
缘聚缘散,犹如云烟,生离死别,天道自然。想一想,有多少已经不联系的朋友,默默地存在于你的通讯录中。不是不想联系,实在是人生残酷,时空变幻,你我再无交集,与其相见,不如怀念,与其纠缠,不如随缘。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偶遇我,我相逢你,修行路上,各自向前。
内心慈悲,会让你的人性放射出佛的光辉,令人间温暖无比; 内心平常,会让你甘于淡泊,随遇而安; 内心清净,会让你心平如镜,神清气爽; 内心自由,会让你得大自在,处处无碍; 内心自然,会让你,道通天地,有形外,回到生命本源,获得最美的安顿。 其实,只要一颗心,一颗平常心,就都可以做到了.
仁者无敌,不是因为仁者可以打败一切,而是在仁者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敌人。敌人不过是自己心念中的影像而已。朋友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敌人却可以教给我们,敌人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回报以更多的感激。所以,真正的仁者,不是没有对手,是不把对手当对手,而当成磨炼自己心灵的师友。
我们的幻念起来之后,我们的妄念和迷惑就生出来了,我们何时何日,由什么时候开始,又什么时候顿灭它,所以,经文当中说,摄心为戒啊,要把自己的心管好,就是戒律,因为因戒你才会生定。一个人有了戒律,他的心才会定下来,因定才会启发你的智慧,所以,名为三无漏学,也就是戒定慧。要懂得戒定慧,你才不会有漏啊!
学佛人有两件大事:一是个人修学佛法,解除人生疑惑,开智慧,断烦恼。二是传播佛法,成就无量福德,无量慈悲,也能帮助更多人从迷惑走向觉醒。在菩提道上,佛和众生具有同等的重要,不学佛无以成就智慧,不度化众生无以成就慈悲。而悲智具足,福慧圆满乃能成就圆满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