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进:戏曲文化守护,中国戏剧码头再续梨园情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的“永嘉戏曲”,但他这里说的“永嘉戏曲”,其实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而真正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实则是从近代王国维开始的。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由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于一身,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说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精华荟萃一点也不为过。中国戏曲的剧种种类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散落在各地的地方戏曲,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没落下来。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种还有人在传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剧种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若不加以施救,这对文化艺术的传承来说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据悉,日前文化部了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成果。根据相关介绍,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348个剧种中,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
通过本次的全面普查,及时掌握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从而也实现了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以便更好地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而在此之前,有一个人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戏曲文化发展,他便是才府的文化天使——杨得进。

杨得进出生于河南泌阳,从小便喜欢河南戏曲的他,十分热衷于河南豫剧、曲剧与越调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同时他也是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忠实观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铁杆戏迷。他说,他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践行自己对中国戏曲热爱与传承的诺言,他励志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者,他追求卓越但卓尔不群,他坚信善胜者求其势而不责于人。
杨得进与才府的缘分始于2016年1月19日,他入府之后在此创建了“中国戏剧码头”驿站,将多地戏曲文化信息汇入驿站与大家一同分享。中国戏剧码头是以“让天下汇聚戏码头,传递薪火相传梨园情”为使命,关注和支持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传递中国戏剧文化正能量,托起更多戏剧演员和戏迷朋友们的梦想。红花需要绿叶扶持,戏剧演员是红花,而戏迷就是绿叶。
因为热爱,才有热情,因为热情,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杨得进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经过两年以来的用心运营,该驿站汇集了以河南为主的各地戏曲文化在内,浏览量更是突破百万大关,跃身成为才府社区最热门的驿站之一。
戏曲文化的没落固然让人叹息,但这些默默守护着它们的人却更让人欣慰。谁让这些贯穿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如此动人心弦,无论何时何地终究会有人对其倾心以待。随着接下来各地推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实施,相信有朝一日定可再见中国戏坛百花竞艳。

也许在各个不知名的角落里,还有很多像杨得进这样,将文化当作信仰,将传承认成使命的人,在默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他们不畏艰辛,不搏名利,只凭着一颗真心在自己大好的年华里为祖国的文化复兴略尽绵薄之力。尽管力量有限,但我们依然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才府平台的搭建,则正是要以互联网为中心,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结合线上线下,整合资源配置,将优秀传统文化汇流成海,真正推广开来。杨得进亦表示,他以及他的团队老师们会持续不懈地支持代代传承·才府的发展,共创文化家园。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大家的一路相伴!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与我们携手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