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线上教学的我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春季学生延迟开学。我们老师迎来一个新挑战,那就是要进行线上教学。“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电脑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桥梁,成了知识传播的“摆渡者”。通过两周多的网上上课实践,我发现线上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绝不是降低,而是更加全面了,需要通以下三关。
一、教材通关
老师手中没有教材、教参,那怎样全面地把握本册教材编排特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建立了学习笔记,对区教研室的教材培训内容进行了摘抄学习,在上新课之前把全册抄写完毕,共计近30页。抄写完毕,对教材的理解也完整、通融起来。每课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对应课标都清晰、明确起来,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说话要算数”一课中,我就选用了“代入法”“默想法”,引导学生明白人为什么要说话算数,并思考和分享具体的方法(由知到行),还进行了“慎独”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技术通关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要格外用心的。在即将开始的直播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电脑和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网上有那么多老师忘记开麦、忘记开摄像头而闹了笑话,我怎么避免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我反复学习学校的培训内容,和朱莉莉主任、程忠旭主任、席玲玲主任在网上反复试画面、试声音,确保了直播课开始时图像、声音测试一切顺利。

三、语言通关
线上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备语言。直播课堂,听课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家长,这是直接考验我们业务水平的一个时刻。所以,我反复观看市里提供的支持资源中的微课,对于在几分几秒哪句话时接自己需要讲解的语言在纸上做了详案。线上教学,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三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一、“线上教学”之得:重构学习空间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我们学校的领航项目就是“重构学习空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也是我们重构学习空间的新探索。
二、“线上教学”之失:视力、网瘾
小小的屏幕,学生每天观看时间过长,难免对视力造成损害。在管控上,家长也有很大的难度,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在上课过程干其他的事情,对网络形成依赖甚至染上网瘾。非常时期,采用“线上教学”是变通之法。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期待开学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