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河山》,尽显陕军气概:血战风陵渡,死守中条山

作者/慕笑尘,独家稿件,禁止转载
上世纪三十年代,地方军阀军队派系林立,拥兵自重。近年来,反映这一时期的剧集很多,如《正者无敌》中的川军、《信者无敌》中的滇军,纷纷被搬上荧幕。

《正者无敌》剧照
相对而言,虎踞关中的陕军似乎出镜率不高。
去年,一部由王新军、秦海璐、李雪健、尤勇等人主演的《河山》在各大卫视和网络热播,揭开了陕军神秘的面纱。

电视剧《河山》海报
陕军是陕西地方武装,自辛亥之际兴起。袁世凯称帝后,派遣陆建章入陕,准备对夹击护国军。

陕西政区图
然而,其属下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反对帝制,自号陕西护国军总司令。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掌握北洋政权,皖系执政,废除了临时约法。

《河山》中的陕军
1917年,孙中山在南方发动护法运动,并派遣右任回陕组织成立靖国军 。此年元月,驻军三原的张义安对陈树藩方面的驻军发起突袭,取得三原起义的胜利。随后,胡景翼、曹世英也赶到三原,两军会师,成立了陕西靖国军,即陕军。

《河山》中的陕军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冯玉祥趁机接掌西北兵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联合孙岳、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玉祥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

第三军孙岳麾下第三师师长,便是赫赫有名的杨虎城。杨虎城本名杨彪,少年时成为刀客。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系留守在关中的部队数量不多,杨虎城看准时间率部南下,将直军驱逐出陕,就任国民军师长。

杨虎城将军
岂料一年之后,直系军队卷土重来。1926年,刘镇华率领所部镇嵩军,乘国民军与奉系交恶,兵临西安。
当时杨虎城部下只有几千人,撤入城中死守待援。西安城墙坚固,杨虎城又是陕军中有名的骁勇之将,部下大多是陕西人,对于他们来说,抵御镇嵩军的进攻就是在保卫家乡,所以战斗情绪十分激昂,因此得到陕西督办李虎臣和老百姓都拥护他,因此能守住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被称为“二虎守长安”。

就在西安激战之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西北军猛将孙连仲强渡渭河,进援西安。此围一解,杨虎城成为陕军省政府主席。

张学良与杨虎城
西安事变前,杨虎城麾下的十七军有两个共二十八个团,共计六万余人。西安事变发生后,十七军被蒋介石分化,改编为三十八军,由杨虎城嫡系孙蔚如任军长,下辖赵寿山第十七师,和李兴忠的第一七七师。
《河山》的剧情,则是从“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展开。当时,何应钦指挥中央军,分东、西两路进兵西安,其中四十六军下辖的二十八师抢占潼关,西安门户洞开。

危机时刻,卫大河违令出击,率部抢占赤水河,以少胜多,成功扭转事变局势,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了时间。

抗战爆发后,卫大河毅然重返前线,被派往由国共两党共同组建的中条山游击纵队,面对各种势力的相互倾轧,卫大河依然屡建奇功。

在真实的历史上,陕军也确实在中条山进行过防御。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企图占领西入关中的咽喉要地——风陵渡。

风陵渡

风陵渡
为了打破日军的战略计划,陕军进行了扩编:将原属三十八军下辖的一七七师扩编为第九十六军,仍由李兴忠统领,与赵寿山统领的三十八军组成第三十一军团,共计三万余众,东渡黄河进入中条山作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的黄河北岸,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日军占之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越过黄河,拿下潼关,从陕西打开一条通道。
1938年8月,配备重炮、骑兵、战车的牛岛、川岸师团三千余人,进攻陕军在永济县的阵地,试图抢占风陵渡。

负责守御永济的则是陕军三十八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以及陕西警备旅一个团,负责坚守永济到姚温台一线。在日军猛烈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之下,陕军将士仍坚守城池。
8月17日,永济城最终还是被日军攻破,但陕军与其展开了英雄的巷战厮杀,惨烈异常。是役,驻守永济的五百名陕军将士均殉国。

为了占据中条山战略要地,日军在为期三年的时间内,对中条山发起了十余次进攻,双方陷入拉锯战。

1941年6月,中条山最终陷落。据数据统计,共有两万余名陕军将士牺牲在中条山下,以血肉之躯保卫了家乡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