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儿子端来一沓他自己做的摊馍。摊馍是我们关中地区的叫法,有的叫软馍,还有的叫软饼子,名称虽不一,但都是一个食物。这里笔者也没必要详述其做法,但自己一边细细品尝儿子做的摊馍,一边又顿生感慨。是啊,这本来不是个什么事的事情,为何却要拿来说道一番呢?
无独有偶,某一回,自己在村里亲眼见到,某个已经出嫁在外地的女儿,正电话与站在笔者跟前的她的妈妈通话着,说她正要做某个食物,现在询问这个食物怎么个做法。她妈妈当然很是仔细耐心给她的女儿教。至于是不是做成功了,笔者不知。但也敢断言,她妈妈说的再好,也不见得就一定成功。这不是说我们不希望这孩子做成功,而是说我们的理论再好,都要经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也经常拿学骑自行车来给我的学生们打比方。让学生们回忆他们自己当初学骑自行车时的经历,看看是不是家人或其他人一说怎么怎么骑自己立马就会了呢?是啊,该摔的时候还要摔,该倒的时候还要倒。说这些就是想说做,好多时候必须得不少次练习才能成功。
那么,本应该我们的孩子早早就应该学个一招半式,可现在的好多孩子年龄不小了,为何好多事情却不会呢?就如前些年曾经报道的大概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后夫妇俩,经常吃家里父母做的饭,有一回因其它事只得俩人做饭。在炒鸡蛋时,竟然将鸡蛋囫囵放进锅里炒。这个故事时间长了,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在当时还真是轰动了。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挑明话题,孩子们的生活技能本应该是孩子们享有的一种权利,培养他们生活的技能是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可叹的是,在当今唯成绩就是人才的畸形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孩子走路回家都要车接车送。在校啃书本,回家抱书本。白天学学学,晚上学学学。如果孩子要做做什么事情,其他人就会很是关心的说:来,让妈妈做,让爸爸做,让爷爷做,你学习去。经常如此,于是孩子们也就默认了:哦,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做饭做家务什么的有家人在有旁人忙,我不用理会操心,于是在心理上孩子们便逐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即便有要做什么事情的想法也被我们长辈的这种关心给关心没了。实质上这样做,我们做长辈的完完全全就是在溺爱孩子,再说过分一些,我们能够养活孩子一辈子吗?学习,是要学习,但把孩子的劳动技能,生活实践技能权利给无情剥夺掉了,在笔者来看,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书呆子而已!毕竟,好多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人类千百年来智慧经验与实践的总结,需要在生活中印证,需要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变得心灵手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习的一种调节,再说多一些,这些实践活动还是语文写作的原材料呢!
固于此,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有我们的社会各个阶层与团体,应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多的生活劳动与社会实践机会,或者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书本,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在实践中提升。那么,孩子们的手动能力绝对会对自己的书本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作用。谁如果否认这一点,谁不是教条主义那么就一定是书呆子家长或书呆子老师之类的人,这是一定一定的,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恕笔者说过分一些,用农村人的俗话讲,那就是半成品。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了不少半成品学生,而症结不用说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吧。
——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未来,请不要剥夺孩子们的生活技能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