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引诗情飞长空
——访中国航天513所“齐鲁工匠”金晓
李兴正

半个多世纪以来,与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太空梦相伴左右的,既有成功后的巨大喜悦,也有失败后的巨大痛苦。藉以实现太空梦的最基本工具——航天器,太空工作环境极端恶劣,设计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尤其是包含着数百万个零部件的载人航天器,要求各组成部分高度微型化、可靠性指标要达到99.9999%以上。“我们产品的可靠性能达到100%!”脆生生说出这话的,就是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自动化生产线班组长金晓。这家隶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单位组建61年来,先后参加了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及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的研制和发射试验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金晓所在的班组干的就是航天产品生产过程的预处理与自动化生产工作。
“这不单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和义务。”金晓向记者介绍,无论是拔地而起的运载火箭还是驰骋太空的载人航天器,其壮观的景象是由无数个精密、精致和完美的“点“组成的:每颗螺丝钉、每个元器件或每一根极细、极短的导线,都须确保在极为复杂的航天环境中绝对的可靠和稳定,“我们整天操作的星船用电路板,虽然最小的印制板仅有两三个手机大小,但在它们上面往往布设着成百上千个微型电子元器件。在这些元器件毫米级的间距中,我们要对元器件进行预处理,对印制板进行焊接、引线布线,有的光焊点就上万个,没有庖丁解牛的本事和工匠的坚韧坚毅精神根本做不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04年,19岁的金晓从烟台电子技校毕业后被招录到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机电中心,“头一次接触航天产品的电子装联工作,看着那些极微小又极复杂的电路板都眼晕了。”她说,“好在我师傅佟丽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电装工人。她很有仪式感地常给我讲研究所光荣的成长历程,非常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每个装联细节,从最基本的操作手法、过程注意事项、物料的识别等一一给我演示。我从一个3mm大的表贴器件开始练习手工焊装,经过一年多努力就首次独立完成了对一台有600多根导线小空间整机的布线工作。看着在自己手中完成的精美产品,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太难形容了。”
“工作中的困难,靠拖是拖不过去的,要迎难而上,勇于攀登。”金晓说,某型号电连接器热熔操作复杂、风险很高,操作者熔接技能的差异性极易导致该连接器熔接后套管发黄、外皮破损、内壁产生锡珠和焊料熔化后润湿不良等现象。对此,她带领团队围绕该型号电连接器的热熔工艺进行深入探讨后,通过熔接前明确插装位置,采用支架固定专用热风枪严控温度等方法,减少了锡珠的产生。到目前,他们应用上述工艺方法已生产的上千只产品,交检合格率均达100%。在此基础上,她还总结操作经验,形成了部门文件用于规范指导生产。2016年,她针对航天产品中导线成形的特殊要求,带领团队9名成员设计制作了一种导线无损成形装置,解决了导线成形效率低、一致性差的问题,提高了导线成形质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荣膺“烟台市技术能手”、“山东省创新能手”称号。同时,针对电路板之间互连线焊装存在的问题,她还带领团队4名成员通过不断总结、验证,掌握了导线定长规律,并设计制作出导线下线样板,实现了导线末端的定长剥线,一举荣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8年度“绝技诀窍一等奖”。
“作为一个工作特殊的青年群体,我们所有的情怀都紧紧联系着航天强国之梦。”金晓对记者说,如今,他们已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一种定式感觉:每接到一项任务,都感觉是开启又一次神圣的“梦幻之旅”;每看到航天器的一次成功发射,都感觉是一场美梦的忠实兑现。
不因为已走得很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既然选择了航天强国之梦,便只顾风雨兼程。

从入职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机电中心以来的15年间,金晓一直承担着各型号星船导弹电子产品、专项任务的生产准备、手工电装和器件返修等工作,并带领“金晓技能工作室”全体成员攻克了各型号产品中的多项焊接和返修技术难关,总结出诸多解决生产瓶颈问题的创新方案,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准备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多次荣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劳动竞赛先进个人、技术能手和杰出员工等称号;2018年荣获“齐鲁工匠”称号。她率先提出并实施了航天产品货架式部组件储备生产模式,打破了航天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的生产瓶颈,引领了航天系统组批生产模式新潮流,并在多家航天产品生产单位中推广应用。在以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和嫦娥探月等为代表的多个重要工程型号电子产品的手工电子装联工作中,她所负责装联的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均达100%。
窗外是浩瀚的星空,窗内是母子深情的对语。“妈妈,你为什么不像他们的妈妈那样送我上学、放学、玩游戏啊?”每当听到儿子浩宇的这番低问,金晓都会心生愧疚,“看到咱们的宇宙飞船也能飞到太空飞到月亮上去,你高兴吗?妈妈是航天人,工作忙没正点儿,以后、以后会好起来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15年来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遇有紧急任务时,无论是在半夜还是假期,只要接到电话就从不缺席。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还利用稀少而宝贵的业余时间自修完成了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函授学习。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对自己、对工作,是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在我的成长成才路上,佟丽娟和张宝维等老师傅对我的工匠传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15年的实践锻炼成为‘齐鲁工匠’后,我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技诀窍都传给了我们部门的操作人员,盼的就是大家都能尽快成长起来,为实现航天强国之梦做出更多的贡献。”一脸严肃的金晓向记者介绍,为保证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承,她以“金晓技能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录制视频课件、一对一带徒和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对班组职工特别是新进职工持续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建立起班组成员技能档案,通过每周经验交流和每月轮流上讲台活动,使整个团队以“优秀班组”和“标兵班组”的姿态,在工匠精神养成和共筑航天强国之梦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
面对日益繁重的航天产品生产任务,她带领“金晓技能工作室”成员和班组职工通过积极创新,在流程优化、工序分解和工装研发与改进等方面,实现了部分工序由纯手工到半自动和全自动化的转变;他们设计的继电器专用旋转式和推进式剪线样板,达到了继电器导线快速定长剪切的目的;他们设计的“导线分隔固定工装”,则实现了导线的自动化焊接。诸如此类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创造无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为顺利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和嫦娥探月等众多型号的航天产品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这些长年在车间里默默工作的航天人,虽然不像科学家那样在报纸电视上‘光鲜迷人’,但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秉承着同样的信念,怀揣和践行着同样的航天强国梦想。”说起这些,金晓那莹莹的双眸里,流溢着纷纷的心愿、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