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检查学生抄写《苏州园林》一课课后词语时发现,有好一部分学生将“沟壑”一词的“壑”字写错了。
起初,自己还觉得是学生不够认真,但从检查下来的情况看,在这个字上犯错的学生为数还真不少。于是,自个就不能不拿起课本仔细端详起这个“壑”字来。
由于上年龄看得有些吃力,而眼前又没有放大镜,自个便想到了用手机拍照再来放大的方式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的看出问题来了:这个“壑”字的右上角本是一个“又”字,可在放大之后看,给人的印象倒像是个反文旁的"夊"字的模样。正因如此,也难怪不少学生出错。而且,此字的左上角中,位于秃宝盖下面一短横之下的“谷”字的第四画“捺”在这里的书写却看来成了个横,与右上角的这个“又”字还连在了一起,这更不方便学生辨认了。

无独有偶,仍然在这个表格里面,自己又发现,“蔷薇”的“蔷”字如果仔细看,介于草字头与下面“回”字的部分,除去下边那一长横,所余的这部分简直就是一个“求”字的样子(见插图)。可想而知,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书写瑕疵在误导学生。
或许有读者说这是行书,就是这样,要么就是自己太挑剔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作为语文课本,这种字体本身就有引导示范作用,既然是引导示范,为什么不能规范明确,而现在的情况是,这种字已经让我们的学生跳了坑。这就说明这种书写就是有不足,就是在起一种误导作用。那么,应该对其尽早改进不足才是,读者说呢?
为此,自己和教语文的另一位同事还就此事议了议,这位同事也认为,不应该将行书做为范本让学生来模仿。为此,自己还找来七年级语文课本(上面所讲为八年级语文课本出现的情况)看了看,很明显,七、八年级字体书写就是不同,七年级的没有那种连笔写的表现,一笔一画非常工整认真。所以,自己认为八年级语文课本的书写还应该像七年级一样,在“读读写写”部分使用楷书字体还是效果好。如不然,则会使学生以讹传讹,影响更多的莘莘学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掌握和使用的。不知凡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和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发表发表自己的高见。
附七、八年级读读写写部分不同内容,读者可以比较辨别,两图中上面为七年级,下面为八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