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奔小康 传统手艺来助扬――记新蔡县栎城乡村民高振友致富之路
立冬刚过,田野里冬麦的青绿欲覆盖着黄土地,天气咋寒还暖!2019年11月11日,是一个阳光明媚温和的日子,我们来到了新蔡县城北十公里的栎城乡栎城街一个家庭薯粉加工院里,刚进院子,我们便被包围在堆积如山的红薯中。
“这红薯真多呀,还这么大!”我们惊呼起来。
“是呀,都是自家种的,这些红薯是七亩多地的收成。”高振友老人一边掂量着一个足有三斤重的大红薯,一边指着院内分批堆放的红薯自豪地说:“这些大概有四万斤!”

接着高振友便娓娓为我们道来他的致富经!
高振友和老伴曹建红老两口,都六十多岁了,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和女儿在外地打工,只有二儿子在县城上班,现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生活也没有什么负担了,孩子都很孝顺,虽说时常送来资金和生活用品,但半辈子操劳习惯了,两位老人总想做些什么,高振友说他年轻时跟着老一辈人学会了红薯打粉下粉条的手艺:新鲜红薯从地里收回后,要经过选择、冲洗、粉碎、第一次粗网过滤、沉淀、第二次细网过滤、沉淀、吊挂控水、凉晒、成品淀粉等等工序。淀粉深加工成粉条的打桨、揉和、锤打分条、过熟、穿杆、吊挂、冷冻、风干等工序,因是重体力活,两位老人便选择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制粉。
红薯不仅一身都是宝,而且亩产量高,平均亩产高达五千斤到六千斤,红薯秧晒干是牛羊的好饲料,现红薯淀粉每市斤五元,红薯粉条每市斤已经是八元一斤了,经济效益高,打粉过滤的粉渣也是饲料加工的好原料,老两口询问了乡政府关于农民个体加工的优惠政策,最后决定利用自身优势,种几亩红薯加工淀粉来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去年,老人买了辆四轮车,把种地的农具都买齐全,试种五亩红薯打粉后再让别人加工成粉条,在栎城集市上卖了两万多块钱,今年又多种了两亩,估计能收入三万元。
老人接着说,过去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人们盼望着吃饱就行,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农民不愁吃不愁穿,吃的是自来水,吃水有保障,医疗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孩子上学有保障,剩下的就是我们快点致富了。看着满院的红薯,高振友和老伴开心地笑了起来!
是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在栎城乡政府依据有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栎城乡每一个家庭致力脱贫,都在奔向小康的路上。
希望在勤劳里实现,幸福的日子里笑声最响亮!
【作者简介】高东升,字端,号明辉,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栎城乡栎城村人,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新蔡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新蔡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汝南,河南大学,周口师院学习,曾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获得驻马店市骨干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我的父亲》、《母亲》、《栎城烧饼》、《任芝铭故居》、《晨会》、《扶贫路上》在《天中晚报》和《都市头条》发表。他,阳光,有活力,热爱运动,喜欢跑步,轮滑,游泳,钓鱼,酷爱写作,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能记录下来写成随笔,语言通俗,来自于生活,或许能激起你小时候的美好回忆,现已完成随笔第一卷,第二卷,以后会有第三卷,第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