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先寺,又名古唐寺,位于洛阳东郊唐寺门村
。它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向邙山,与多数“坐北朝南”的我国佛寺方向迥异。据有关资料介绍,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城东五里的塔湾建成此寺,又称“塔寺”。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
清乾隆年间的《洛阳志》也记载:大福先寺在东郊,俗名“塔寺”,唐武时建。民国11年经过一次重修,并有吴佩孚部参谋长张佐民于山门匾额上提名“古唐寺”。很可惜,各殿内原有的佛教造像,于1937年被国民党196师全部砸毁。
1993年重修,又更名为大福先寺。门匾上的 “大福先寺”四字为已圆寂的白马寺方丈释海法生前题写。
大福先寺,皇室故宅。武后立碑,盛赞先王(武则天曾亲自为福先寺(今唐寺门之古唐寺)撰写过浮图碑文,碑文收入《全唐文》卷九十八 高宗武皇后“大福先寺浮图碑”,其文中对大福先寺地区的风水环境给于高度赞扬:“大福先寺者,先圣之旧居也。

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唐寺门为友人刘禹锡饯别,他把这里的福先寺叫做“大梵王宫”,从诗中可见白居易在唐寺门办的离别酒筵,有“纨袖交加舞”,醉后“篮舆取次眠”。

把友人送走后,从运河漕渠千金渠“只持空酒驾空船” 回洛城的情景:
《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
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
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
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
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
刘禹锡对白居易的盛情款待既感动又觉的凄楚,回赠诗曰: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
龙门宾客会龙宫,东去旌旗驻上东。
二八笙歌云幕下,三千世界雪花中。
离堂未暗排红烛,别曲含凄飏晚风。
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向吴侬。/唐东都大福先寺,今仍存,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

据载,唐东都洛阳城内,原有皇后武则天母杨氏宅,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原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改称魏国寺;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为福先寺。

清徐松辑《河南志》载曰:教义坊“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杨氏)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积德坊在今唐寺门村南1310米处、塔湾村南近300米处之西南侧,这和清代陆继辂、魏襄《洛阳县志》“大福先寺”在“(清代)洛阳东五里塔儿湾”、又名“塔寺”的记载是吻合的。
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公元1627年)洛河泛滥,大福先寺毁于洪水。洪水过后,乡民将寺里残存的遗物,北移数里,在外郭城东北角内的通远坊一带,重新修建了寺院,即今日古寺位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洛阳人王善信出资对该寺进行重修。

1922年,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再修该寺,并亲题“古唐寺”门额,之后称古唐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