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题中,经常可以见到题里有加点词并对之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情况。而且,一般来讲,问题会以“说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提出,要么就是“说说加点词能否去掉(换成XX词),为什么?”或者“回答加点词使用的的好处”之类。问法不一,回答方式与作用却大同小异。
对于这类题,应该怎么回答呢?
一般讲,学生们回答时只要依次记下这四点并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回答即可:指代该词、运用手法、条件原因前提、作用概括。
为了说明方便,我们以《一个美丽的故事》中其中有“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搂得很紧很紧,仿佛她会突然间飞了。”(加点词依次为“涌”、“搂住”)为例来介绍。
在回答此题前,我们还得对这个故事必须大体了解一下。此文讲的是一个智力缺陷的孩子某一次写了作文受到老师夸赞后,便一直等待到了妈妈生日那天,将这篇作文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妈妈在看到写了老师批语的作文后便有了上面句子中的表现。这里,该题要求对加点词“涌出”、“搂住”让学生体会这两个动词使用的好处。
那么,承前文,“指代该词”指回答时开头必须将加点词带上。要么用原词,要么指代一下。
“运用手法”指词性,这里顺便扩展一下,如果是针对一句话,一段话,这里可以从修辞、写作方式、表达方式等角度考虑回答。
“条件原因前提”指人(事)物的某种表现(如这里的“涌”、“搂住”)是有一定的条件、原因、前提。像文中的妈妈之所以会“涌出”、“搂住”,就是在看到了儿子被老师夸赞的作文时才出现这种情况的。
“作用概括”就是使用这个词语而不使用其它词语的好处,这也是问题回答的核心之处,涉及到学生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包括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一般用适当的几个关键词回答即可(用语尽可能准确贴切)。一定注意,这也是阅卷老师在这个回答题诸多文字里要看到的关键地方——此题回答的核心处。
根据上面的介绍,那么这道题回答应该是这样的(为了明确起见,笔者特意在每一方面前加上序号进行标注,望同学们认真进行对照和体会):
答:(1)两个加点词(2)是动词,运用动作描写(3)生动刻画出(反映出、体现出)妈妈在看到写了夸赞儿子批语的儿子的作文时(4)非常激动和欣喜的心情表现。
不知同学们理解掌握了这种方法没有,下面,我们仍以此文中另一个句子练习一下,看一看大家学习效果怎么样,相应答案附在文后留言处以供对照检查。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的回家了,像只喜鹊。”(加点词为“蹦蹦跳跳”,说一说这个词使用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