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忠学,陕西韩城市板桥镇人,年己花甲,退休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在农村,热爱三农,在种好自已的二亩地后,利用闲余时间,深入农村,农业和农民当中,调查研究,写出了几十篇有价值的文章,发表在陕西农村报,韩城日报和韩城文学,微韩城,多彩韩城,韩城传媒网刊物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特别是“三农”群众的点赞,也给政府对“三农"决策提供了参考。
颜忠学
出身贫寒农民家,自小知道穷则变。
背上干粮把学上,聪明好学能吃苦。
学校毕业回农村,党员选他当支书。
后来提干到镇上,司法所里当所长。
退休不忘回农村,种椒种果干的美。
闲了调查写稿件,报上网上发的欢。
他的文章有个姓,乡土语言家乡情。
农人爱看都夸他,实事求是又实用。
下面写几个题目您看看(百度韩城颜忠学文章都有)
①椒客问题(新闻调查)。
②准备摘椒(记实散文)。
③跟着老九去看鸡。
④花椒到底能卖多钱(调查报告)。
⑤村上那些老党员(记实)
⑥八月椒香,我在韩城等你(记实散文)。
⑦椒映韩城。
⑧三次住韩城医院看变化(纪实散文)。
⑨眼中的韩城。
⑩大旱之年,花椒繁得撑棍棍(记实)
⊕韩城,花椒基地“银子"用马驮(散文)
⊕椒客李嫂(记实)
⊕一亩柿子也能弄两万(调查报告)
颜忠学说,
有人说老颜的文章是地摊货,老颜一百个赞同。因为他就是个下里巴人,没权没钱没名没地位。他生活平民中间,了解老百姓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写他们,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说话。还好,拙文还有点阅读量。本文是想说看柿子能弄不弄?碰巧看到文学群一篇也说柿子的文章,说是富平的柿饼一斤卖到近3O块,和目前的猪肉价相当。鲜柿饼四五斤能成一斤柿饼,把柿子身价提高了两三倍。因此我想,柿子应该继花椒之后成为我市农民第二大产业,大力发展。象我们前山,城边,花椒质量不如后山,柿子生长条件却比后山优越。咱们就来个宜椒则椒,宜柿则柿,川塬柿子后山椒,再办些柿子加工厂,增加柿子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建设社会主义美好韩城新农村。
作者简介:张建超,男,陕西韩城人。微信名芝水。喜欢新闻和自由诗,诗不像诗,文不像文,但接近生活,底气十足。从80年代至今,坚持习作,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陕报,头条,陕工报,陕西科技报,渭南报,韩城日报,主打陕西农村报四十年。有二百多篇稿子被各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