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习型家长,亲子更容易沟通
严新权
无论任何时代,孩子都会和家长有代沟,加上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还有个逆反期,所以,很多家长发现自己和孩子越来越难以沟通;孩子也发现,家长越来越不可理喻……家长被孩子气得歇斯底里,孩子让家长训得体无完肤,亲子间开始对峙,互不理睬,有的孩子还负气出走。
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鸿沟就不可逾越了吗?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只要家长肯做出努力,这种鸿沟是可以变窄变浅、甚至可以填平,其途径是,家长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为自己充电。
大家知道,小孩子在幼儿阶段,往往是没有主见的,最多是觉得爸爸妈妈真厉害,什么都会;等到十来岁时,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就觉得爸爸妈妈好像也有不对的地方;十四五岁开始,观点越来越鲜明,开始敢和家长辩论,认为老爸老妈的见解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脚步了,即使家长的言论是对的,也因为说法太笼统和过于生硬,孩子仍不愿意接受。
造成孩子在十几年时间里对家长的印象前后大相径庭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储备的文化知识和各种社会化信息越来越多,他对生活的理解不再局限家长的一面之词;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亲人,可以倚老卖老、认为不必强调和孩子平等;有的家长原地踏步,满足现状,以为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应付孩子所提的问题是绰绰有余,或者自甘落伍不愿前进。
此时,孩子还是需要你为他指点迷津、需要与你进行思想交流的,而你在学识、能力等方面又日渐捉襟见肘,孩子和你聊些现代“潮人” 的现象或网络语言、或现代的娱乐、学习工具,你是一问三不知,在情感上又适应不了孩子的叛逆,共同语言也就越来越少,逐渐地发展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可调教、孩子认为家长和自己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双方矛盾日益凸显。
要恢复往日里孩子对家长的亲近、崇拜或实现亲子和平对话,缓解旧有矛盾和防止新矛盾产生,最有效的办法不是简单迎合,而是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缩短差距从而消除孩子对你的歧视。让孩子每次和你的交流中尽可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点拨与新知,孩子还是认可你的,至少,他觉得你不是“朽木不可雕”。家长只有学习,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吸收更多新营养,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家长只有学习,才能把握时机和尺寸,进而用体贴的方式、细腻的情感、缜密的逻辑、新颖的角度、独到的思维、有力的论证来给孩子答疑解惑,才能恰到好处地使你的言传理直气壮,使你的身教感人至深,使孩子在接受你的教育时如沐春风,才能让他对你心服口服,觉得你仍是他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大家对“百家讲坛”里的易中天“品三国”颇为折服,其奥妙恐怕不仅在于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在于他不是那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的照本宣科书呆子型学者,他能和当代社会接轨,善用现代逻辑类比古今,善用当代最前沿的词汇诠释历史,使说理深入浅出、使语言活泼幽默,这种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讲座听多少遍也不觉得乏味。他和观众互动的方式易于人们接受,值得那些想和孩子沟通又“沟不得法”的家长借鉴。
家长,不应只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也应该成为孩子的各方面表率,包括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保持足够的上进心;不仅要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成绩与能力,自己也要主动和其他家长比差距、比进步,并尽最大努力弥补不足;不仅让孩子向你学习知识和经验,你也应该向孩子学习他懂你不懂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必要的时候,拿出勇气坦然地向自己的孩子“不耻下问”,让孩子看到的和学习的是一个不断进步、自强不息、可喜可贺的家长,这样,你对他的开导教育在效果上才不会大打折扣。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一不小心我们就被甩在后面,代沟就会加深加宽,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一同前进的道路上大手牵小手、一路欢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