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茴香有四种写法”说开去
文/逯家驹
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周树人在《孔乙己》里对孔乙己进行了经典的描写,将一个穷酸文人的窘相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这个故事是鲁迅先生1918年完成的。谁都知道,作为文学大家,鲁迅无论写什么,手法都十分老辣,想刻画谁就一定入木三分,让他笔下的角色的形象永远鲜活地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孔乙己》出笼近100年了,试问凡是读过它的人有没有曾经的忘记?没有。正因如此,我就在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时,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这不又重演了周树人奚落和嘲讽孔乙己的那一幕悲剧吗?既然连国宝抑或国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有人知道四种写法都被贬低得一钱不值,甚至天底下没有比孔乙己再丑陋的人了,那么如今却反其意而用之——偏偏在中国文字上大做文章、吸引国人眼球,让全国国民瞩目!这是不是对我们崇拜的文学大师有失尊重啊?
文字之于国民,你是否知道它的出处、典故,甚至你认识不认识这个字,耽误吃饭吗?影响赚钱吗?有碍于开高档车、住豪华宅吗?何况现代大环境下,财产越富有者往往文化越低——低得只练会了签名儿……
我不知道——今天举国热播的各种“大会”的“咬文嚼字”,是对当年文学大家对“咬文嚼字”深恶痛绝的讽刺呢,还是文学大家对这些“大会”的不屑呢——总之一笔糊涂账!
以上摭谈,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是坚决不反对学习文化的!我坚决支持它的严肃性!同时也感到了捍卫汉文化的紧迫性!我更担心的是,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大学生将面临不再会写汉字的可能!这在我去XXXX出版社联系出书事宜时就已经发现了——一个堂堂的责任编辑,不消说字写得好坏,居然连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几个字都不会写!看到写地址时的蹩脚状态,真的让我大有“叹为观止”之感!我越发糊涂了……
言归正传——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刻画未免太过了——多了解一些引以为傲的国粹汉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好!相反,我却觉得整日价(jie)不学无术,讥笑别人只知道学文化不知道赚钱的人才是庸庸碌碌、没有品味、暴戾恣睢之庸人!也许鲁迅考虑到,在当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境况下,学习文化救不了国;然而,不学习文化、不知道汉字有四种写法的人就一定能救国了吗?这是什么逻辑呢?这里似乎不必赘语了吧……
我重视四种写法,唯恐不及孔乙己,唯恐在人家面前自愧弗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