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观天象有多牛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天文学的国家,而且拥有一套完整科学观察资料和结论。
众所周知:月亮是一个漂浮在宇宙间的球形天体,始终围绕着地球轨道旋转,而地球又绕着太阳轨道旋转,所以天上出现的“天狗吃月亮”现象,其实是地月阴影投射造成的,但这些结论不是欧洲人率先得出的,而是中国人率先科学观测并总结出来的——得出这些科学结论的人,叫做石申、甘德,他们是战国时期人(石申魏国、甘德齐国)。
石申和甘德有多牛,我们列举就会让大家感到震惊:石申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是研究木星的专家,他的《岁星经》中有记载:“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甘德也对木星有很深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席泽宗也写道:甘德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就观测到了木星的最后的卫星木卫二。而西方人对于木星的卫星的发现,是在十七世纪初望远镜发明之后,由意大利大科学家加利略于1610年用它观测木星时才发现的,中国人甘德早过西方人伽利略近两千年。
石申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对金、木、水、火、土等星体的运行轨道,有着独到且精确的发现和计算。甘德还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为400天整,比准确数值398.88天仅差1.12天;同时他还最先认识到木星运动有快有慢,经常偏离黄道南北。这代表了人类同一时期对天文学认知的最高水平,比其他文明要高出一线!
更重要的科学成就是石申制作的星表。天文学家都知道,所谓星表就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包括其特性)加以科学整理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重要的工具。而石申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做这件事了,他一生测编过许多星表。仅一份残缺的《石氏星表》中,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15颗,与此同时石申还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第一次了解石申和甘德的人,往往都会产生他们是不是现代天文学家穿越回古代的错觉,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令人匪夷所思,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古人的认知,也彻底超越了那个时代,并且,石申的研究不是意外,也不是孤本,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并开创了最早的天文学流派,影响后世数个朝代的天文学研究发展。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齐名的两大学派。其中石申的著作在西汉以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甘德和石申的研究,后人称为《甘石星经》。到了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的古代天文学研究者们仍不断有著作和论述以及新的研究成果推出,这些书都被冠以“石氏”字样记录流传,如《石氏星经簿赞》等都广为流传。
石申和他的学生们长期观测星空,取得了许多首次且重要的天文学研究发现。他测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首次建立了完整的坐标概念,还是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他掌握了推算行星出没动态的方法,首先观测和记录了太阳日珥和日冕,并最早留下了有关太阳黑子的纪录。同时他还发现了月亮运动有迟疾的变化和偏离黄道的运动,并首次对彗星进行分类,还详细记载下了关于日食、月食的科学认知,并明确提出这是天体相互掩食的自然现象。
了不起,太了不起了!中国有如此成体系的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着实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唯一的遗憾是,现在我们知道和了解他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少了。教学资料和民间读本以及电影电视里,更多是关于伽利略和布鲁诺、哥白尼的介绍。我想,这对石申甘德这样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不公平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只要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就应该入选教材,编入天文学大纲,拍摄文艺作品,让全世界共同认识和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继承他们的科研精神,继续前进。
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天生低人一等,所以石申和甘德在天文学历史长河当中荣誉和地位,后来人应该替他们去争取和拿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