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母亲的回忆》又一次被选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实是幸运,由此也可以想见编排者的某些意图。是与不是,暂且不论,但再一次教学,总觉得常教常新。
这篇回忆录,作者在前面向读者交代了写作文章的缘由,紧接着叙述了自己家庭的身世以及变迁等情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幸的佃农的家境与处境。后面,作者不遗余力反反复复通过母亲勤劳的诸多表现,把母亲勤劳简朴,聪明能干等特点揭示了出来。其中,不乏许多感人的细节。 如回家后“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 ,由于忙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这些,怎么不能让人看到一位令人起敬的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母亲的呢?
不光是母亲辛劳,文章里还有不少地方写到了祖父祖母,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与自己的劳动情况,如自己“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诸如此类。
那么,我们完完全全可以想到,这样勤劳的家庭,应该是非常富裕的了。而事实却是吃的是富人家连看也不看的饭食,一件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交往的“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尤其令人痛愤的是,“ 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 ”“ 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这一处,让读者感受到任凭母亲再怎样勤劳,全家人再怎样忙碌,母亲再怎么宽厚仁慈,也绝不会唤醒地主阶级的一点点怜悯与同情心的。
穷则思变,在家里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父母仍然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书,包括作者后来走上革命道路,这与前面家庭的一系列境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作者的人生历程的重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家庭尤其是母亲对他的影响以及巨大支持和帮助。这在“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一段中“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一处可以得到印证。
和当时许多中国农民家庭相似,尽管个人的家庭有许多不幸,但一位平凡、普通、善良、勤劳、宽厚、仁慈的母亲却养育和培养出来了朱德这样一位尽忠于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开国元勋,为着让许许多多受苦受难的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的儿子,想必钟太夫人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这也是所有中国贫苦农民的骄傲,还是天下所有做母亲的骄傲。因为,他不仅仅热爱他的母亲和家人,更热爱着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这,正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像朱德总司令这样的大人物出现,我们也一定要向,而且继续要向朱德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努力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不愧于时代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