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培中心追梦人——走进恩施大峡谷
(二)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玩味研修的快感
黄振宇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研培中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对标追力,精心部署,在新一轮送教下乡活动中全面唱响红色研训,全面建设高质课堂,让参训受训教师团队不仅领悟到研修的乐趣,还切实在活动中玩味了一把研修带来的快感。

前奏:送什么?怎么送?谁来送?
送什么?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的特点,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不同的特点特色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送教下乡送什么?就是要送能帮助受训学校不断提升质量的先进的育人理念、优秀的教学方式、教师快速成长的路径,送的是内容,传递的是方法和理念,并能使送去的方法和理念能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对乡村教育教学起到涅槃作用。因此,送什么必须目的明确,匹配需求,这样才能让帮扶更加精准。

怎么送?教育教学的根脉在课堂,老师们最容易把握也最难把握好的阵地在课堂。上好一节课对老师而言是一生的追求。怎么送?送去的技能技法应该是最能让老师接受又能快速运用的良策才能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不同形式各有侧重,研修尺度各有大小,研修内容各有深浅,引领与示范密度各有强弱,直接和间接决定受训老师成长的快慢。多方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才能使研修受益更广。

谁来送?人员的选派是关键,研培中心精心组织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骨干参与送教行列,不同角色有专长,不同学科有绝招,团队送教,按需分工,锁定目标,给乡村学校带去一份沉甸甸的“送教大礼包”。

过程:学什么?怎么学?谁来学?
学什么?这是受训学校必须明确的点。不仅要学习送教老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更要学习送教下乡活动带给受训学校的知识文化内涵,如:课程向课堂、课堂向课程转变的格局思维、哲学思维等。“教”“育”“学”三点既在课程的开发上完美体现,又在课堂的双边活动中浓缩为“立德树人”,送教下乡是导火线,由此点燃生发出来的应该是蓬勃的教育教学能量。

怎么学?受训教师先要学会模仿,模仿名师上课的教态、语言、沟通交流的技法;模仿教研员带领团队研讨时的组织范式;模范送教老师研课磨课时的问答技巧。然后对标自己备课、上课、参与学科组讨论时的状态,加以比较,多方分析,力求最清晰的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找准差距,做教学上的明白人。

谁来学?活动的开展所延伸的意义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送教下乡,环境的不同、对象的不同,送教团队与受教团队的学习是相互的。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实效性、课堂心理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的教学风格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最好的学习既要和而相同,又要和而不同,这样才有助高质课堂建设日臻完善,因此,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尤为重要。

后记:收获到什么?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收获是最重要的。
我们看到课型演变成:骨干教师引领课、送教示范观摩课、学科组内研讨课、师徒结对帮教课、教法探究支教课、校际之间展示课。

我们看到钻研课型之时,送教团队又依次从课型的设计上进行目标定位,为建设高质课堂助力,追寻课堂教学之魂。骨干教师引领课,落实“引”什么的问题?送教示范观摩课,落实“观”什么的问题?学科组内研讨课,落实“研”什么的问题?师徒结对帮教课,落实“帮”什么的问题?教法探究支教课,落实“支”什么“招”的问题?校际之间展示课,落实“展”什么的问题?

一切注重“唤醒”,唤醒恩施教育人的内心驱动,唤醒恩施教育人的研究智慧,唤醒恩施教育人的钻研活力。有人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要唤醒这种灵魂,就是要让所有教育人参与到送教下乡活动中,并在研修活动中感悟研修的魅力,最终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收益,把玩研修快感,快意教育人生!

作者简介:黄振宇,笔名玉宇楼。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教师。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放飞心灵的孤独,习惯在阔远的天地间释然灵魂的锁扣,一路诗雨一路欢歌,一路跋涉一路求索。自有诗心作翼,何妨画地为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