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事迹报告会的思索
文/逯家驹
动辄参加一个“英雄事迹报告会”,老老实实听人家活动组织者的宣传——向报告会的当事人学习……
大凡召开这种会议,都是表彰为了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忘我地工作,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模范;都是表彰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连女儿在病危时想见自己最后一面都不肯的“伟大”母亲;都是表彰为了乘客的利益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拿尖刀的歹徒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的英雄……
这些人为了实现一种目标或达到一个目的而死于非命抑或做出有悖于人之常情的事,应该是很让人感动的。当事人的非常之举,也可谓旷世罕见、惊心动魄和空前绝后,只要有一点恻隐之心的人都会为其壮举感动不已甚至感激涕零。所以每次听完了报告会,人们都是流着眼泪走出会场的。也许这也正是报告会的效果和会议发起者或组织者的初衷……
然而,每当我从会场回到家里,总有一丝奇怪的感觉萦绕心头——为什么开会时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的确是真哭),而散会后人们又各奔他乡依然故我,和参加报告会之前没什么两样——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如从前呢?
英雄行为没有被仿效被“复制”,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一种遗憾一种窘迫一种尴尬吗……
不过,感动归感动,学习归学习;可以让你感动,但不一定值得你去学习——这就是我的观点。
诸位莫以为我说错了,我清楚着呢,和所有参加报告会的人一样清楚——谁如果真的学习了仿效了那些所谓英雄的“壮举”,谁就是地地道道的愚痴!谁就对生命轻视,对人性误解,对亲人不屑!
首先说为什么是对生命轻视。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上已经够幸运的了,父亲的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精子其中只有一个幸运儿与母亲的卵子结合形成胚胎,十个月后走出母体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生命如此来之不易,你不去珍惜她,偏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违背正常的作息规律,恣意透支体力,不累死才怪呢!也许你强调你是为了集体的创收、为了人民的利益,其实都是托辞、是诡辩而已。我问你,是不是缺了你地球就不能正常运载了?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忙活,浑身是铁又能碾几个钉儿?你如果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家都担起自己的那份工作,自然就减轻了你的劳动负荷,何必毫无价值地奉献出你的性命呢!和平年代,用不着用生命换和平年代,用不着用生命换取什么。大家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娱乐和享受,才是社会主义背景下最基本最正常、最合理的生活模式。如果你敝帚自珍,认为别人都是阿斗,只有你自己是诸葛亮;不相信别人的能力,凡事自己亲自动手,不累倒不罢休,这又怪谁呢?你的行为不是轻视生命又是什么?号召人们去学习一个轻视生命的人,亏得会议的组织者说得出口……
再说说为什么是对人性的误解。一个正在呕心沥血地辅导学生高考的母亲,听到住院的女儿已经病危,要求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消息时居然无动于衷!这位母亲咬咬牙,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留在学生身边。美其名曰:在这关键的时刻,倘若选择离开,学生的高考成绩就可能受影响,怎么能因为私心而给学生带来损失呢?看,多么坚强!多么高姿态!多么无以复加!而在我看来,却是多么虚伪!多么自私!多么冷酷无情!我问你,假如你离开一两天学生就不能考上大学了的话,那么,这种离开拐棍就倒的学子考不上大学也就不足以为其感到可惜了!
众所周知,一个让人尊敬和欣赏的教师不是每天手把手地填鸭式灌输,也不是寸步不离地带领学生在“题海”里拼命;而是善于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自律,能够自主学习。著名的教学大师魏书生一年没有多少时间陪学生,但是他的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成绩都挺理想。所以说,不消说因为和女儿见最后一面,即便因为其它事情也不是不可以离开学生一时半会儿的。像这样这样须臾离不开学生的教师,并不是称职的教师!
这位母亲称是怕给学生带来损失,但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假如她所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比别人高,其奖金丰厚自不必说,领导器重、社会赞誉、家长酬谢、学生感恩会应接不暇;虚荣心的满足、地位的提升、人脉的拓宽、前途的发展也会接踵而至。与其说怕给学生带来损失。毋宁说怕给自己带来损失!不然如何连最基本的人之常情都居然熟视无睹?这样暴戾恣睢之人难道值得我们去学习?
同时,她的冷酷无情一面,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她)的学生,致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因冷漠和非人性的处事风格而遭遇不幸。
最后说说为什么是对亲人的不敬。在一辆长途大客车上,一个歹徒掏出明晃晃的尖刀威胁乘客把钱掏出来。这时一个“英雄”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于歹徒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一般情况下别人是不敢上前的,因为穷凶极恶的歹徒手里有刀。最后英雄身中数刀不治身亡,亲人哭干了眼泪、父母痛不欲生。虽然在英雄事迹报告会上当事人的父母口里说因为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他们的心里却在流血!他们决不希望自己第二个孩子也步其后尘死于非命!不客气地说,这位儿子见义勇为之前应该意识到胜算不大,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悬念。当然也许他不怕死、不知道“生命诚可贵”;但他至少也应该懂得尊重亲人吧?他死了不要紧,父母的感受可曾考虑过?所以,说他的选择是对亲人的不敬,一点儿也冤枉他。
对见义勇为的看法,这里似乎有必要再多啰嗦几句,见仁见智吧……面对歹徒威胁,是乖乖地掏钱还是反抗?我的观点是前者。因为我怕死。但我一定记住歹徒的特征,并且在事后及时地向警方提供线索积极协助破案,当然我有胜算的把握抑或我就是武装警察则另当别论。还有,但见孤胆英雄与凶恶的歹徒浴血奋战,一车人不去援助,也无须捶胸顿足地指责人家。因为每位乘客都是公民,乘车外出或回家应该得到人身安全的保证。如果参与了,就可能受伤甚至殒命。在没有身处绝境时,大凡人们都不肯拿性命做赌注!私下里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我都没什么区别吧,都会达成共识吧……
说到这里,可能有诸多有识之士为见义勇为的英雄鸣不平了——群众冷漠不受针砭,英雄牺牲却说不值,这是哪方的混蛋逻辑?这难道还有天理吗?劝君先别冲动,我不是还没说完呢吗?不揣冒昧,扪心自问,您自己遇到这样的情景就一定毫不犹豫地献身吗?就一定协助那位英雄流血吗?假如您不能,您亦无须虚伪和苍白地说三道四;假如您能,也照样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蠢蛋!没人会同情您!当您回归了理性,低头思索了一会儿,您可能觉得我的话似乎也不无道理,可是同时您更担心日后不提倡与歹徒做殊死的搏斗,歹徒越发猖獗了可怎么办。其实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我们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思忖思忖——40年前30年前抑或20年前便在什么地方发现一个小偷都是不得了的大事。可是现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关于撬门别锁拦路抢劫车内作案等报道屡见不鲜,几乎天天都有、司空见惯。动辄开展的“严打”足以证明了社会治安状况的严峻性。如果牺牲了10个甚至100个武警战士或者见义勇为的其他人士,能够换来理想的治安状况也未尝不可,遗憾的是严打一茬接一茬,歹徒却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我们得用多少人去陪葬?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歹徒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
我们终于知道了,“培养”歹徒的地方就是学校!!!
我的脑袋并非进了水。现在虽然冠冕堂皇地说教育方针是侧重于“做人”教育,是“大众”教育,但是具体操作上却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和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对绝大多数不能成为所谓“精英”的学生的“做人”教育早已被搁置一旁、置之度外!现在对学校有名及无名的评估,以及学校的美誉度标准的评估,完全是凭升学率、高考分数的高低,假如一所高中出现了一个全国高考状元,抑或有3名、5名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纵令该校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外因抢劫而酿成命案也决不影响该校的美誉度!鲁迅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里告诫人们,不要以为我们今天胜利了就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培养出几位国家的栋梁之才固然功不可没,但是我们更需要对绝大多数的学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言以蔽之,国家能够发现一个肯为挽救后进生抑或有犯罪倾向学生竭尽全力的老师,要比花巨资武装民警,下大气力侦破案件强上百倍千倍万倍!!!因为这是釜底抽薪明智之举,而非扬汤止沸愚蠢决策。即便破案手段再高明,破案率再高,也基本上于事无补——人也没了,钱也挥霍一空了,处死罪犯又给其亲人带来莫大的耻辱和悲痛……
每个歹徒抑或罪犯都不是“先天性”的,他们除了极特殊情况都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而在这期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然而,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很难被发现,所以十分渴望教育部制定一条政策,重奖为挽救后进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老师,学校给予他们的待遇一定要不低于任何人!否则,我们的做人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的治安状况也只能越发不尽人意!
人一旦从小养成了遵纪守法、诚实善良习惯和性格,成年以后则不去做或很少去做违法的事。社会治安好了,人们工作学习和外出游玩都有了安全感,不再置身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窘境之中,这才是人生之幸福所在!没有或极少有血腥有命案,才可谓和谐社会、安居乐业;才可谓大好形势、歌舞升平……
当前,教育改革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怎么改?因已病得不轻,故皮皮毛毛地小打小闹已然无济于事,只有“大动干戈”了。
乍一听,似乎有点儿耸人听闻——怎么个“大动干戈”?其实我不过在卖关子而已。所谓改革,应该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现在的教育方针虽然也是这样,没有变,但绝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是假的。倘若真有人把“智”放在第一,其次才是学习成绩,那他只能沦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笑柄。所以,社会治安空前不理想,任凭严打,任凭扫黑除恶,也无非是扬汤止沸之举,也不能从根本改变走势。
目前,实际上操作的是:唯分数第一、唯竞争第一。至于道德之类早已忽略不计。不信,我们做个实验——将100元面值的一张钞票放在某大学校园里一个角落,倘若有最适合窃为己有机会来临时,有没有人会放过?毋庸讳言。所以说,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高低不是最主要的,而道德水准的高低则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这由不得你不信。鉴于此,我提议,从现在开始,考核学校领导抑或教师的条件只看一条——看其所培养的学生文明与否、守法与否。 假如让一位老师具有培养出博士、院士的水平,那是难为他;而让他具备培养出文明、守法的公民的能力,却是可以操作的——有这个愿望的人就让他到这个位置上工作!而真的拥有“育人”这个强烈愿望,则一定会钻研有关教育的诸多方面的学问的,决不会自以为掌握一科所谓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日本的考核教师的模式是,谁发自肺腑地爱孩子,就让他当老师;而我们则是谁有文凭或者所谓的水平才可以竞争这个行业。 我们是否借鉴一下日本招聘和考核教师的模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