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展览·中秋
且喜人间好时节
展览时间:2019年9月10日-10月13日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中庭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展览选取馆藏与中秋相关文物11件套,为观众讲述与中秋相关的传说故事。

〖展品赏析〗
自贡龚长荣制“嫦娥奔月”竹丝扇。
自贡竹丝扇又被称为“龚扇”,由清末盐工龚爵五所创,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扇面一般为桃形,似团扇,由细如绢丝的竹丝编织而成,绵软而细腻。以竹芯为色,不施五彩却晶莹光亮,灿若云锦。扇面图案多山水人物,其中第三代传人龚长荣的“嫦娥奔月”,在国内外工艺品展览中曾屡获大奖。
“嫦娥”是传说中的月宫仙子,有学者认为她的原型是《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载的“占月女神”——“尚仪”(也写作“常仪”),她通过观察月亮盈缺制定了十二月历。《山海经》中也传说帝俊(qūn)的妻子“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并在天河里为月亮洗澡。汉代,“姮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广泛,后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玉蟾蜍
圆雕玉蟾蜍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文房摆件,可以作纸镇使用,也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传说蟾蜍是生活在月亮上的灵兽,因此月宫也被称作“蟾宫”,而“玉蟾”也在许多诗文中用以指代月亮。
屈原曾在《天问》中对月亮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晚的月亮有什么力量,能残缺之后复得圆满?又为了什么目的,而将顾菟养在腹中?闻一多先生认为“顾菟”就是“蟾蜍”,二者古音相近,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月为阴、为水,其灵兽也应为夜间活动的近水动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将蟾蜍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后世又将其与嫦娥相关联,唐代类书《初学记》引《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蛾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蟾蜍),而为月精。”
玛瑙兔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个月中兔来历的故事:主神帝释天在林中化作一饥饿的老人,考验狐、猴、兔三个动物,让他们去帮忙寻找食物。狐狸带回一条鱼,猴子带回一个果子,只有兔子空手而返。兔子让大家找来柴火,对帝释天说:“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言罢,纵身跳入火中。帝释天深受感动,将兔子托寄于月亮之中,让后世铭记。玄奘记:“月中之兔自斯而有”。
(文:王麒越 艾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