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村68岁的村民陆景菊,自1975年嫁给丈夫周书信,不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把婆家哥哥、婆家弟弟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40多年来,她和没有成家的大伯哥、小叔子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不仅给兄弟俩缝补洗刷,还时常牵挂兄弟俩的头疼脑热。
伺候大伯哥,照顾小叔子,陆景菊用宽容和善良撑起一个家。街坊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单身兄弟俩,40多年吃住老二家
8月26日,在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村一处普通院落里,南侧院墙附近种植的豆角、茄瓜等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很好。整个庭院看起来干净整洁,足见主人的勤劳。
“大哥,天热,喝点儿水吧!”陆景菊端着一碗温开水递给坐着的婆家哥周恒信,眼里透着关切。
陆景菊的丈夫周书信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二。大哥周恒信今年78岁,身体有残疾。8岁那年,他在菜地里跑着玩,不小心被树枝刮破右眼,因家里穷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右眼失明。弟弟周俊然今年66岁,家里条件一直较差,加上性格有些内向,虽然家人多处拖人说媒,但至今未婚。三兄弟中,只有老二周书信在1975年结婚成家。
“过去家里穷啊!我嫁过来时,他家只有三间草房。”陆景菊回忆说,她结婚时,公公已经去世1年多。“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我和丈夫以及婆婆、哥哥、弟弟一起生活,和睦相处,从来没有提过分家。”
1985年,婆婆去世。若哥哥、弟弟孤独一人生活,头疼发热时难免缺少照应。40多年来,周恒信、周书信、周俊然三兄弟没有提分家的事,一直同住一个院子,同吃一锅饭。作为家里的唯一主妇,陆景菊悉心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饭,从来没有怨言。
悉心照顾婆家哥弟,从来不把他们当外人
周书信家的主房是三间平房,靠东向南又延伸出两小间房屋,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大哥周恒信的住室。堂屋里还有一个房间是弟弟周俊然的。
26日上午,78岁的周恒信坐在凳子上,伸出右手,手指显得有些僵硬。“我的手指有时不听使唤,捏不住筷子!”周恒信嗫嚅地说。他右眼失明,加上严重耳聋,生活已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全靠弟媳和弟弟照顾。
陆景菊说,一天三顿饭,她做好后第一碗总是盛好先端给哥哥。夏季天热,哥哥喜欢穿一件蓝色上衣,她就趁晚上哥哥休息时连夜把衣服洗了,用风扇吹干,不耽误他第二天穿。冬天时,哥哥的棉袄、内衣、被褥等,她都及时清洗。“有的老年人,屋里、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儿。我总是让我哥勤换衣服,他身上没有任何异味。”
采访中,周店村村委会主任周松彦趴在周恒信耳朵上大声问:“你弟媳景枝对你咋样啊?”
周恒信竖起大拇指说:“她对我真不赖!”
有一次,周恒信吃不下饭。陆景菊和周书信察觉后,劝他去医院诊治。周恒信说:“我感觉活不成了,别浪费钱了!”
“不行,有病就要看,咱不怕花钱!” 陆景菊劝说道。她和丈夫半夜骑着三轮车冒雨把哥哥送到邓庄卫生院……平日里,哥哥有些便秘,陆景菊经常买好药给他备着。
弟弟周俊然在市区打零工,隔三差五会回到家里。陆景菊从来没有把他当外人。周俊然的被褥该换了,衣服该洗了……陆景菊都记在心里。

给婆家哥弟理发、剪胡子,帮邻里缝衣
陆景菊的两个儿子已各自成家,常年在外打工。平日里,为补贴家用,陆景菊会缝制一些鞋垫拿到庙会或集市上卖。家里有缝纫机,街坊邻里家的衣服开线了或需要修补,陆景菊总是热心帮忙。
除此之外,陆景菊从小学会了剪发。她购置了理发用的推子、剪子。“前几天,我刚给我哥剪过胡子。”陆景菊说,几十年来,哥哥周恒信的头发、胡子长长了,都是她帮助修剪。村里88岁的徐枝妮、70多岁的刘香莲等多位老人,也都由陆景菊义务理发。至今,陆景菊已经用坏6把推子。
“我嫂子也给我理发!隔三差五我会回家看看,前天下午我刚回去过。”8月26日,在市区六一路,周俊然说,他孑然一身在外漂泊,二哥和嫂嫂就是他的“靠山”。无论什么时候回到村里,二哥家总有一间房屋给他留着。而对于大哥,他现在年事已高,再加上耳聋,已显得有些痴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若没有嫂子照顾,“恐怕他自己难以独活两个月”。
“二哥一家生活很不容易。嫂子腿疼,还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大哥平日要吃药。” 周俊然说,有时,他看着二哥一家生活困难,掏出几百元钱给哥哥、嫂子,但二人坚决不收。
“钱你自己放着。假如哪一天我先走了,两个侄儿中,你选一个跟着他们生活,头疼发热时有人照应。”陆景菊和周书信总是这样劝说弟弟。

“兄弟俩孤身一人,我不管谁管?”
在周店村,有一位外地人租住在村里卖小磨油。在看到陆景菊悉心照料婆家哥哥、婆家弟弟的生活时,她不解地问:“兄弟媳妇养哥哥,嫂子养弟弟,你咋这么好啊!你们这里有这样的规矩?”
陆景菊说:“他俩都没有成家,又没有姐姐、妹妹。一个人生活缺少照顾,我不管谁管?”
“社会上,兄弟、妯娌间不和的事时有耳闻。”周店村党支部书记周纪民说,40多年来,作为家里的主妇,陆景菊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嫌弃过婆家哥哥、弟弟,二人穿的、盖的总是洗得干干净净,这在十里八村很少见!”
周书信说,他从内心里感激妻子。这么多年来,孙子、孙女、哥哥、弟弟的吃穿生活都由妻子照顾,相互之间从来没有拌过嘴。对待哥哥,妻子更是把他当成小孩儿一样伺候着。“如果老伴怕麻烦,嫌弃他俩。我们一家人不会这样和睦。她勤劳心善,不怕吃苦,心里能容人!”
“村里曾建议送周恒信到镇敬老院里生活,但周恒信态度坚决,不愿意去。他说,在家里有弟媳照顾着,生活上更方便些。” 周纪民说,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陆景菊把哥哥照顾得好。实际上,因周恒信耳聋得厉害,加上年事已高,有时外出转悠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吃饭时,周书信和陆景菊还要到处去找。照顾哥哥已成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真让他一个人生活,二人实在放心不下。
说起嫂子,66岁的周俊然连夸她是好人。为了不靠“啃”哥嫂度日,他选择到城区打零工。“一个人漂泊在外,只有回到家,我才会找到归属感。现在,我明显感觉身体不如从前,恐怕今后会给哥嫂增添更多麻烦。”
“现在国家的养老政策越来越好。只要我干得动,我就会尽力照顾好大哥和弟弟的生活。一家人和睦才是幸福。”陆景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