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模范战斗团”团长徐宝珊
作者:周家俊
徐宝珊,1908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平县徐河口村(今属山东茌平县)。徐家是乡间望族,鼎盛时曾有50多间房屋、近百亩耕地和一个合股的油坊。徐宝珊父母育有七男一女,徐宝珊排行老大。
在博平城里读完高级小学后,徐宝珊回乡操持家务。他性格豪爽,为人大度,常常接济邻里乡亲,因而颇孚众望,口碑甚好。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鲁西北土匪蜂起,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为对付土匪的抢掠,徐河口及附近28个村子的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联庄会”,担任乡长的徐宝珊被推选为“联庄会”会长。
1937年10月,中共博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工委负责人谢鑫鹤和地下党员陶东岱到徐河口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抗日。徐宝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谢鑫鹤、陶东岱一起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成为抗日活跃分子。他还专门买来一台电池收音机,向乡亲们传播抗日消息。
在谢鑫鹤、陶东岱的引导下,徐宝珊提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为抗日拉武装”的口号,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抗日武装。这是博平城北一带在共产党影响下成立的第一支农民抗日武装。他带领这支队伍挖沟破路,保家防匪,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很快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千人的抗日武装。后来,这支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聊城)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所部第三十二支队第二团第一营,徐宝珊任营长。1938年春,由该营党支部书记李健民和一名地方党员介绍,徐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15日聊城沦陷后,第三十二支队大部溃散,徐宝珊仍领导第一营坚持斗争。1939年初,博平县、区两级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徐宝珊任博平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对外称“博东行署主任”。
1939年2月7日,第一营在老官李村一带正式扩编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七团,徐宝珊任团长,李健民任政治主任,主要活动在博平、茌平、高唐、清平一带。第七团曾配合其他部队,在博平县双营伏击装备精良的数百名日军,歼灭其一部,缴获一大批军用品。1939年4月,七团在茌平以北的盛家楼痛击了下乡“扫荡”的日军。之后,又在博平西的林桥附近袭击了国民党地方顽军山东保安第十一旅齐子修部。多次战斗的洗礼和部队政治领导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第七团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七团的发展壮大,引起该地区日军、伪治安军和国民党地方当局的不安。国民党地方当局企图通过威胁利诱徐宝珊、策划第七团第二营营长周成文叛乱、停发军饷等手段瓦解第七团,徐宝珊依靠党组织,团结广大官兵,平息了叛乱,戳穿了他们的阴谋。
由于国民党地方当局的破坏和粮食歉收,第七团严重缺粮。为解决部队给养和军属困难,徐宝珊献出家中的五千多斤谷物、几千斤大豆、二千多斤棉花,并变卖部分牲口、土地作军饷。徐宝珊这种倾家抗战,多次捐粮捐款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广大战士和群众。
1939年冬,齐子修勾结驻高唐的日军闯入徐河口,扬言要杀掉徐宝珊全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徐家老小安全转移,气急败坏的敌人放火焚烧了徐家路北的二十多间房屋。闻讯赶来的徐宝珊看着烧焦的断梁残檩,对乡亲们说:“乡亲们不要难过,我早料到会有这一天的。鬼子汉奸烧了我们的房子,烧不掉我们抗战的决心。我们坚决抗战到底,死也不当亡国奴!”1940年春,穷凶极恶的敌人又烧光了徐家路南的三十多间房屋,连断壁残垣也统统推倒。无家可归的徐家人从此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徐宝珊兄弟4人参加了八路军。
1940年6月,筑先纵队第七团被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第二十四团,徐宝珊任团长。整编后,部队开赴冀南地区。
按照冀南军区部署,1940年8月20日,徐宝珊率部投入百团大战,执行破击平汉路邢台至沙河段的战斗任务,配合总体战役行动。在9月23日至10月上旬战役第二阶段,徐宝珊率第二十四团作为第一破击队之一部,于潘寨重点破击邯(郸)大(名)公路的邯(郸)广(平)段。9月25日,该团在南中堡一带与二百余名日伪军进行激战。在战役第三阶段,10月7日,徐宝珊率团参加反“扫荡”,在曲周县大韩固一带予二百余名日伪军以迎头痛击,并与第二十二团一起将残敌包围于大连寨,歼敌大部。因在百团大战中战功卓著,第二十四被授予“模范战斗团”称号。1941年7月,徐宝珊出席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会后留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2年5月25日,徐宝珊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徐宝珊五弟徐宝珍、三弟徐宝璧也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1947年春,博平县为徐宝珊举行追悼会,当地老百姓都自发前来悼念,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作者简介:周家俊,原名周忠松,笔名周松,鲁西,祖籍山东聊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三十多家文学期刊、报纸副刊发表,代表作有报告文学《火红的木棉花》等,为十二家文联、作协会会员,六家报刊媒体特约记者。
通联: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振兴路中段路北莫斯科蛋糕房后小区68号周忠松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