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人不?看看这些汉字,还敢说自己学过语文??!
(来源:诗刊社 读史(dushi818)
先来两个字考考大家,请找出区别:
蒙圈了吧,现在告诉你,是下面的两横不一样,一个字两横靠一边,一个字两横两边不靠,在中间。
不一样又咋的了?是书写者或者字体不一样的原因吧?
错,两个字的意思可完全不同哦:
两横靠一边的“胄”,实际是一个“由”字下加一个“月”字,指的是帝王或者贵族的后裔,比如我们常说的“天潢贵胄”。
两横两边不靠的“冑”,实际是一个“由”字下面加一个“冃”字(读音为 mào,稍后会详细说这个字),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战时所戴的头盔。
在这里,我们继续说一下因这个“冃”字,而一直被我们写错的字:
对,这就是感冒的“冒”、冒险的“冒”、冒犯的“冒”,我们经常读、经常写的这个“冒”字。
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冒”字上面就是个曰(yuē),下面是个“目”。错就错在这里,“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而是“冃”。
这个“冃”读mào,它与“曰”的区别是,下面那两横不与别的笔画相连。古文字中的“冃”是个象形字,就是画了一顶古人的帽子,那两横是帽子上的装饰物。

由“冃”组成的“冒”,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帽子盖在眼睛上,这只眼睛其实是代表了整个的脑袋瓜。
最早的“帽”就是“冒”,并没有“巾”部首。因为“冒”字还表示别的义项,后来才给“冒”加上“巾”,造出个形声字“帽”,“冒”“帽”分工。“冒”专管“向外透出”等意义,“头上的帽子”这个意思交给“帽”专管。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帽”字的演变历程是:冃-冒-帽。
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语文白学了?
(1)
左边是我们常见的“口”(kǒu),也就是嘴巴啦。
右边的“囗”字不但大,而且是个多音字,读 guó 时,古义同“国”;读 wéi时,古义同“围”。
(2)
这两个字倒是能一下子就看出很大的不同,也知道意思肯定不一样,但到底如何读,啥意思,若不查证,小编还真是一头雾水的。
原来这是两种烹调方法,左边的“汆”读 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开水里稍微煮一下;
东北汆白肉
右边的“氽”读 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苏系名菜爆氽
(3)
当看到这两个字时,小编蒙圈了,完全一样啊,难道就因为右边的感觉大一些就不同了么?查证之后,才知道,不是“尊”有问题,而是“尊”前面的部首有问题:
左边的“墫”部首是土地的“土”,读 zūn时,古义同“樽”,酒杯;读 dūn 时,古义同“蹲”。
右边的“壿”部首是战士的“士”,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士舞也。音通僔,今作蹲。《诗》中有:壿壿舞我。
(4)
左边是“壶”,是我们常用的装水的容器;
右边是“壸”,宫中道路上有拱形的门。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就是一道壸门
(5)
左边是“毫”(háo),细长而尖的毛,是现在我们常用之字,不多解释;
右边是“亳”(bó),具体有四种含义:1、古地名〔南~〕与〔北~〕在河南商丘,〔西~〕在河南偃师;2、〔~国〕西周时期西戎建立的国家;3、当代城市简称〔~州〕,在安徽省,是曹操的老家;4、姓氏。
(6)
左边是“姬”(jī),一共有五个涵义,分别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中国汉代宫中的女官”、“旧时称妾”、“旧时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以及“姓”,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字,不多解释;
右边是“姫”(zhěn),谨慎的意思。另外在《新日汉大辞典》中,日文“姫”,有三个涵义,一个是姑娘的意思;另一个是用作富贵人家的女儿;第三个是小的意思。
(7)
左边是“有”(yǒu),常用字;
右边是冇(mǎo),意思是没有,除了读音外,倒不算难。
(8)
这一组难度算是有点大,左边是“苟”(ɡǒu),草字头“艹”,如果、假使、马虎、随便的意思,是目前我们日常用字;
右边是“茍”(jì),上半部分并非草字头“艹”,而是类似于羊角的“卝”。《说文解字》:茍,从羊从口。口藏于羊(真善美)内,慎言也。自我告诫、自我反省的意思。
(9)
左边是“丐”(ɡài),讨饭的人,是目前常用之字;
右边是“丏”(miǎn),象形字,人头上有物蔽之之形。动词时意为遮蔽。名词时意为避箭的短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