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王安石改诗
桃源笠叟
日前翻阅微信,看到一则故事,题目是《王安石改诗出丑》。说的是北宋名相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在一座寺庙看到一首诗: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颇不以为然,讥诗作者为蠢材,更将诗改为: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在随从一片叫好声中,寺僧就原诗向王安石作了一番解释,说原诗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这里明月不是指月亮,是说本地的一种鸟,它能预报天气的阴晴,如果白天听到它的叫声,夜里必定是晴天,且能看得见月亮。黄犬也不是黄狗,是一种金黄色的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的小虫。王安石听后深感惭愧,直怪自己不明就里,更责自己信口雌黄,并亲自将原诗改了回来。
故事虽短,看点有三:一是这种写法本身就有一定风险,原诗作者不俗。将方言土语入诗很容易引起误会误解,这样做是要有一定胆量的。而作者非常从容自信,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此诗堪为此类作品之典范。二是面对王安石的误读,寺僧没有在达官显贵面前阿谀谄媚,对弱者落井下石,而是勇敢站出来为原作者说话。这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便发生在当今社会,有无如此侠义之士?我看未必,大家可想而知。三是王安石知错即改,尤为难得。王安石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名相,无论官位和治世能力,还是文学成就,迄今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其评诗犹能出错,可谓智者亦有其失;其知错尤能改之,可谓君子须有其怀。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如何读诗、如何评诗。每首诗都有它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诗人所要表达的画面和情感往往是特定的,作者自己是清楚的,而读者真正读懂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读诗评诗,往往只看字面,以直观的雅俗来评论诗的优劣,这于作者是不公平的,于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在没有完全弄明白诗人经历、创作时代、所处环境等等之前,切不可妄下结论。
诗曰:
未晓根源枉费神,枝枝叶叶必由因。
黄虫岂可当黄犬,月鸟何堪作月轮。
幸得高僧能者境,更兼名相不凡身。
朦胧姑自朦胧处,但有时空淘落尘。
2015年12月4日 岱下肥城 钓月轩

作者简介:
杨衍忠,笔名桃源笠叟,男,汉族,1966年2月生于肥城市王庄镇花园村。现任泰安金洲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肥城市诗词学会会长,系钓月诗派创始人。曾策划并赞助出版《藏书胜地陶南别墅》一书,个人著作有诗集《桃源钓月》《眉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