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赋》序 作者:葛忠兴丨江明藻
作者简介:葛忠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司原司长;江明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用骈赋的形式写我国东西南北各个民族,是一种创举,从个人角度是作者制高视野、国家意识的觉醒,以个人力量承担这么一项巨大的工程,从某种角度上是一项壮举。
煌煌60余万字,1600余篇作品,3年时光,映照作者的勤劳、夸父逐日的执着,没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能将这项工程告竣。
如同一贯宏构一样,本书渗透作者的精心设计。每个民族作为一个单栋建筑,内部所涉及民族居住地、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形态、文化风貌、民俗风情、传统节日,让我们走入每个名族如诗如梦的幻境,进入同胞的家庭,与亲人们的彻夜长谈,沉醉在朦胧梦境。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长河,它溅出的浪花,化作霓虹五彩,映照着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个名族的鲜活化石,有如剪纸和绣花一样,展示着非凡创造力,作者不厌其烦网络民族的集体记忆,听到清新的波涛流响。
无论是农耕还是游牧民族,都留下了特殊文化足印。更是民族文化的身份证,它以服饰为标志的外在形象,以诗歌舞蹈为风貌的内涵,更有节日的民族精神呼唤,民族的亲缘欢聚。
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衣冠,给人以无穷的文化魅力,是漫长岁月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历史的延续。而那些独特的民族,包括婚俗丧俗在内的风俗,都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延续着祖先的足迹,让人们体味着其中的韵味,仿佛融入了他们个中世界和独特的生活个性。仅民族婚俗一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万花筒,目不暇接现场中扑朔,而台湾高山族同胞的丧俗,似乎在许多纷呈中遥呼知音。
民族的个性往往寓民族共性中,而民族共性又包涵许多民族个性。民族特性个性正是民族的独特文化名片,像土家族哭嫁歌、龙船调一样,成为斐誉世界的文化名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渗透着血脉交流。壮族对歌择偶,侗族的对歌传情都呼应了民族文化的兼容。很多节日,包括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在内,似乎在杂居中走向民族认同,如泼水节、火把节一样,西南的傣族、景颇族等同胞似乎有惊人的雷同。洪水滔天的传说,不仅是在汉族,就是隔海的高山族,竟然如出一辙。娘亲舅大,不仅在汉族,而且哈萨克族也有婚嫁上的遗俗。
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共同旗帜。近代的救亡图存,将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命运的共同体。作者讴歌了傈僳族、满族、朝鲜族、回族抗日,鄂伦春族、赫哲族抗俄,珞巴族、门巴族同胞投身对印反击战,壮族人民的抗法斗争,诠释中华民族同仇敌忾。
没有英雄的民族,将是缺钙的民族。有血性的民族才能历经劫难而缔造辉煌。作者讴歌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蒙古族土尔邑特部落冲破沙俄重重阻挠,不远万里回归祖国,锡伯族不辞风霜炎暑,历时一年,合族从东北到西北,戍守边疆。马本斋母子英勇抗日、顽强不屈的形象,抗联八女投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成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作者登高眺远,专民族创造、民族认同、民族团结三章,在这三章,首先突出了民族创造的动力,从思想家到科学巨匠、宏大的建设工程,无一不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华民族一直在互动中认同,从远古走来,逐渐融化成血浓于水的感情,侧重民族团结,用意深远。穿越时空,从民族大局着眼,倾情那些为民族团结、家庭和睦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家喻户晓的昭君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维护边疆稳定、百姓安宁,树立永久丰碑,给后世以启迪。黄道婆一个平常女子,只身海南,改革纺纱织布,将黎族姐妹手工艺传到了上海,推动黎汉交流。七百年间,一直享受民间香火。他们为汉族、蒙古族、藏族、黎族交流架起友谊的桥梁,文化交流的管道,示范作用影响千百年。
民族的交流,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相交融,实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染色。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华民族就拉开交流的序幕,开启了文化贸集市。战国时越灵王胡服射骑,就是两千多年前各族同胞互动,取长补短的样板。学习先进,强大自我,也是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取经,向军事强国迈进的“狼图腾”。
作者不惮劳苦,挖掘民族交流的富矿。以画龙点睛之笔,激荡着血浓于水的交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加快这种融合的步伐,一次性从山东移民75万到四川,国家奖励与西南夷通婚,又将全国50万罪犯发配到岭南与越人杂处,开垦土地,从而开启了移民开发边疆的序幕,为中华民族融合开启了先河。
汉武帝实行屯田戍边,奖励中原兵民向西北播延,与当地少数民族结合,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水利技术,通过外延兵民传输,在新疆罗布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汉武帝又从全国募集10万人充实内蒙,将汉人的诗书礼乐传播到了漠北,铜铁冶炼技术带到了塞外,加快了胡汉交流。
全书以“前中国梦赋、后中国梦赋”、“前江汉朝宗赋、后江汉朝宗赋”为压轴之作,憧憬着中国重当老大,登上冠军领奖台,回归大哥的位置,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自信,最终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只是时间问题,超美的中国已为期不远。
纵观全书,作者以高亢激扬的笔调,对各族全方位鸣锣击鼓,读来荡气回肠。写每个民族的赋长短搭配,参差错落,给人建筑之美。全书各赋总体铺陈得当,平仄协调,对偶较为工整,给人音乐美感。当然并非所有都至善至美,从宏观上有少数章节重复拖沓的现象,行文倥偬,个别句子推敲欠佳,与作者水平存在差异,可管窥草率与疏忽,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作为文学批评,挑刺是神圣的本能,虽然存在些许瑕疵,但并不影响全书恣意挥洒、豪放雄浑的风格。作者能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在骈文现代化、口语化、通俗化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考古学有句名,由地层证实,由碳14核真。让作品说话,让读者评判。在历史中徜徉,在未来中完善。
有感于上,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