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井村
张 军

接连几天大雨,皇姑井的泉水复又喷涌。昨天看到朋友发的微信视频,泉水在井里如轮般涌出,顺势流入北边石池,明珠四溅声如金玉,像一幕挂在石畔的水帘,我的心莫名地激动起来。
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曾经去了皇姑井一次。徜徉在迷人的花海之中,有一种遁世而居的错觉,飘飘然回到一千六百年前,化身为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的捕鱼人,只可惜眼前少了一条可以行舟的清溪,就连村中亭下泉子也不见喷涌,思绪一下子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想像下去的理由。
三面环山的皇姑井村,设若不是现代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还是相当幽静的一处所在,也颇符合我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古木荫荫老巷旧宅,桃花林间小径通幽,更兼有一池甘冽的泉水,倘生活在这样美妙的地方,不是神仙胜过神仙。
那一天,我站在垂柳依依的泉池边,井口已不见涌出的泉水,人们需用水泵抽水饮用,不知古代的泉水,是不是也随季节变化而停喷呢? 思绪回到三百年前,据康熙十一年《长清县志》记载,此村原住有樊姓与尚姓人家,后迁来韩姓人家,见此地干旱缺水,遂捐资凿石成泉,是谓韩姑井。至于后来为什么易名皇姑井,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但流传最广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这么一种说法:乾隆经古官道下江南,途径崮山范庄,一行人又累又渴,四下寻水无果,巧遇一村姑经过,向她探问,村姑自言西南山下韩姑井人氏,村中有泉井一眼,水质清冽甘甜。于是随从快马取回泉水,乾隆喝后果不其然,龙心大悦遂认村姑为义女,从此韩姑井改作了皇姑井。

泉池西侧为村支部大院,沿小径西行不远,路北一个窄小的胡同里,有一处旧年的老院,此院原为前后两进的大宅院。前院已经衰败不堪,仅余西厢房两间,残砖断瓦堆集在墙下,走近细看,青砖上有福寿吉祥的文字,遍寻竟无一块完整,有些痛惜亦有些怅然,这些当年人工打制老窑烧出的青砖,今日已是极难寻觅的物件儿,而现在主人毫不心疼弃之一隅,任其损毁,也实在是不珍惜祖上留下来的家业。后院还有人仍在居住,故而保存的还算完好,小瓦飞檐,屋脊高翘,青砖嵌口,斑驳墙皮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讲究的石柱础历二百余年光阴,不知有多少人摩挲,如今被抚摸的光滑细腻,院内苔藓围生在屋角并逐渐浸上窗台,旧式窗棂上贴着春节的福字,对开的木门半敞着,正屋两侧栽种石榴树,古人往往寓意于物,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幸福美满,院中植此树,可以看出当年主人想法,肯定希望家族永远繁盛永不衰败。温暖的阳光透射到院子里,照耀着昔日曾经辉煌的大院,天上的太阳见证了二百年间这个家族的兴衰成败。往日繁华已过,旧时主人远游,二百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今人还能拣拾起多少记忆?怕也随了春夏秋冬的风,掩藏在远去的时光背后,如尘埃般一点点一点点消失殆尽。与主人攀谈才知,其祖上曾在青州为官,积攒银钱在老家修此宅院,当年是这村中最为豪华的住所,后人们一直居住于此。最近几十年,村中旧房大多翻建,而他舍不得离开这儿,也舍不得拆掉曾以为傲的旧宅,所以一直修修补补住到现在。粉壁无语,记载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历史,青砖不言,传承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家训,家园在祖屋在祖先就在……
辞别旧宅主人,一步跨出院子,对面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赫然醒目,原来皇姑井村已列入拆迁范围,村民们将陆续搬离世代居住的山村,迁至政府新建的居民小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一个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建立的山村即将结束它六百多年的历史,一处二百余年的老宅也将彻底的轰然倒下。消失的是一个村庄,倒下的是一所房子,但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失去的是一个宁静古朴的环境,倒下的是心中巍然耸立的精神支柱。
街上,两个五六岁的孩子追逐嬉戏, 天真无邪的笑声传扬开来,在树叶上颤动成一串串银铃,远远的远远的荡漾在泉边,我仿佛看到,一股清泉汩汩而出,和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唱一首欢快的歌流向了远方。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这些长大后的孩子,还会记起他们老家的这方泉子吗?那时旧貌换新颜,但泉水依然会在这儿,独自怀念着过去的那些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