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承载着东西城市勃兴
——试论长江对祖国经济文化的贡献
作者丨张传东丨潘安兴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与黄河一样,担负着上下五千年的双肩使命,高擎文明的火炬,照亮着洪荒大地,引领着由聚落向城邑文明的嬗变,成为长江沿线上一串耀眼明珠,璀璨在历史的星空。
一、从远古文明燧火到诸侯王国都邑
傍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远古时期,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明,良渚文化,拉开了长江文明的序幕。从遥远的洪荒世纪到新石器时代,长江文明北进,黄河文明南下,互相拉锯了三千六百年之久。到了早商时期,盘龙城首先开启了城市文明的曙光,制造工业的篝火,洞照着华中大地,开创了长江城市文明的先河,跃上长江文明的最高台阶。他高坐长江的龙腰上,为九省通衢留下了伏笔。西周的磨元城,与盘龙城近在咫尺,眺望着楚都纪南城,本土的成功对接。南方城邑的胄裔绵延在这条瓜藤上。
长江上游的四川成都平原,古蜀国三星堆文化,使得这片草眛大地,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诠释着长江文明由点向面全线铺开。隋炀帝大业年间,大运河的开通,长江实现跨流域航运,南粮北运,北煤南运,将祖国经济文化连为一体。

夏商周奴隶主国家的建立,凭借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禹贡九州”带来沿线城市应运崛起,诸侯国的首都相继高耸在长江沿线,跻身于地域经济文化中心。
到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加速了城市发展的进程。长江流域的楚国崛起,迅速上升为五霸,首都郢上升为当时的特大都市,成为长江中游的代表,南方经济的领袖,风光了八百年的历史。长江下游的吴国,在春秋晚期也逐渐强大起来,先后建立了无锡姑苏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启了长江文明的又一杰作。与吴毗邻的越国,在争霸过程中,建立以会稽为轴心城市,取代吴国,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国。越王勾践的宝剑,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它的镀铬技术,比欧洲领先2000多年!
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在商代早期已经开采,到战国时期已经达到高峰,青铜铸造技术比较先进,为楚、吴、越、晋、秦交易物流重大商业项目。炼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技术已高居世界领先地位。楚国不仅铸铜钱,还铸金币,是圆形金饼划开锭形金版,上面打有郢爰、陈爰之类的戮印。楚国的制漆木雕艺术代表的当时最高水平,重要的技术输出国。楚国的货币流通达到了当时发达水平。在此之前的曾侯乙编钟,高蹈世界艺术的绝响。
从西周到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长江流域的早期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以防御为主的城池,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城市,中国城市建设在长江流域掀起第一次高潮,楚、吴、越都城建设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
以城市为中心的手工业蓬勃向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一批丝织品,其中包括绢罗纱锦等,以绢为数量最多。这批织物中,最珍贵的是锦,是用提花机所织,五彩缤纷的花纹,昭示着当时的技术水平,为世界所罕见。
二、从秦汉的郡县城市到南国的通都大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构架了首都、郡府、县邑三级城市体制,形成行政中心城邦。汉承秦制,长江沿线郡县城邑应运而生。凭借长江的水运优势,商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绮丽丝品,让后世看到了西汉丝织的惊人成就。冶金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瑞昌、安徽铜陵、江苏扬州等闪光在珍珠链上。
东汉建安间,东吴孙氏首先在建业建立首都,在长江流域第一次出现国家级王城,还准备迁都武昌。黄武年间,筑了城垣,增添了瞭望哨,又在汉阳修了郤月城,上演了双城记。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长江流域空前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长江这条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东晋王室建都建康,人口规模28万户,100多万人,成为南方第一流大都。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民国又在南京建立了首都,成为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隋唐从工商城市到港埠城市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重新统一,在结束了长达400年之久军阀割据,全国有194郡,1255县,隋朝城市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秦朝。到了唐代,在长江沿线出现扬州、苏州、常州、杭州、湖州、会稽、宣城、丹阳、武昌、成都一批数万人的中等城市。长江流域出现了“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二级都会有京口、吴郡、会稽、山阴、襄阳、江陵新格局,长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大梁。
到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完成了全国统一,在长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空前发达,文化高度繁荣,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城市总数大幅增加,有城市1564个,比东汉增加了三分之一。长江流域州郡县城数超过了黄河流域,前者州道城分别为8个,郡城204个县城,县城745个;黄河流域地区分别7个,126个,504个。长江流域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成都、苏州、常州、湖州、杭州;5万人以上的城市有毫州、江陵、襄阳、长沙、洪州等。扬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数以千计的大食人侨剧扬州。大食、波斯、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
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大批封建士大夫、大量技术人员南迁。经济文化南移趋势更加明显,建康、苏州、湖州、杭州等长江沿线城市不仅是手工业、商业城市,还是海外贸易中心。
四、宋元从港口城国际贸易城市
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采取一系列有利经济发展的措施,商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纺织、造纸、冶炼、制陶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宋一代,开封与临安两大商都平分春色,分别代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角色互换时代的到来。10万户的长江的城市有成都、武昌、建康、苏州、潭州。万户大州府有镇江、温州、襄阳,长江三角洲城市增长快速,扬州、苏州、绍兴、南昌、吴兴、长沙,南方城市泉州、福州、广州以后来者居上,雄踞在神州大地。
元朝时期,形成以省会为中心体系,在长江流域城市,成都、合肥、武汉、南昌、长沙、杭州,城市规模,长江大于黄河,城市分布,南方多于北方,城市人口规模,同级城市,长江流域要比黄河流域高一两个档次,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设录事司的城市是比较繁荣的城市,北方只有27个,南方有77个,江浙行省就有30个,13个所在路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当时著名的大城市有杭州、嘉兴、湖州、苏州等。
五、明清及民国沿江城市成员诞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这些城市逐渐形成一定的专业分工,在全国33个工商城市中,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就占了15个,苏南浙北占踞了9个城市的席位。手工业纺织贸易中心有南京、苏州、杭州;粮食贸易中心,长江干流应有武昌、南昌,漕运中心有济宁、淮安、扬州,沿海口岸城市有上海、南通、宁波。长江以南工商城市星罗棋布,仅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就有了71个市镇。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龟山北,折出汉口,不久,万樯云集,迅速成长为华中重镇。
到了清代,全国25个行政单位,309个府,205个州,1353个县。天下四聚北京,苏州、汉口、佛山,长江干流就占了2个,加上江宁、杭州、广州、扬州,构成八大工商业城市,长江干流就占了5个,长江中下游成为城市最为集中的地方。水路交通网络与陆路商业贯通,一批新兴城市登场,上海、重庆、泸州、芜湖、九江、宜宾、汉阳、孝感、应城、汉中、衡阳、桂林、岳阳、景德镇、佛山;长江干流城市,上海、重庆、泸州、岳阳、衡阳、芜湖、九江、孝感、应城、汉中等占踞一半以上。清末,张之洞督鄂,汉口一跃成为华中商埠重镇。
民国时期,又开辟了不少沿江口岸城市,除苏州、杭州、南京、岳阳、武汉外,又开辟了沙市、九江、安庆等城市。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大批工业内迁,政治、军事、文化机构集中到这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人口由战前28万到战后100万人,工厂增加到1500家,为战前的16倍。
六、新中国以来的造城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一批新兴的城市应运而生。仅湖北的地级市黄石、宜昌、武穴、应山、黄冈等勃起于长江之滨。改革开放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大拆成为地方政府的集体活动,也引发了建设性破坏,盲目的拆迁,使城市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失去了历史记忆。一批资源型城市如黄石、应城等发展到极限后,逐渐实现转型。
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荆楚城市群,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江西南昌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群,安徽以合肥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上游以成都为轴心的省会城市群,长江沿线城市璨若群星。
七、长江文化哺育与延续
以炎帝烈山氏为代表长江文明,孕育了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明太祖一代雄主,民国实际开山总统黎元洪,蒋介石、毛泽东国共最高领导人,王安石、张居正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诞生长江流域。
截至2007年,长江流域分布着620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数万计的文化遗址,不计其数的文化名村,丰富的文化遗存,隐藏的昨天的故事。
长江的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沉淀了千年文化,每座城市的血脉;长江的三大庙,上海的城隍庙,武汉的龙王庙,南京的夫子庙,象征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艺术和信仰,为历代文人骚客提供了创作平台。
沿线秀丽的山川,一道天然的画廊,峨嵋的神奇,武当的突兀,三峡的险峻,庐山的灵秀,黄山的朦胧,数不清的古刹名观,儒道佛文化的交融,长江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势,合作走向共赢的制高视野。长江大旅游战略联盟格局,已在掌声中互换文本。
长江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像屈原、宋玉这样世界级的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杰出的文学家,杰出的辞赋家陆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初四杰骆宾王,杰出词人范仲淹,文学家欧阳修,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爱国诗人陆游、范成大、文天祥,明代著名文学家刘基、高启、方孝儒、李东阳、王守仁、徐祯卿、杨慎、薛惠、汤显祖,清代的朱鹤龄、黄宗义、王夫之、陈维崧、朱彝尊、夏完淳、吴兆骞,桐城派散文家方苞,乾隆时三大家的袁枚,乾隆时洪亮吉,辞赋家张惠言,著名诗人龚自珍,民国时文学家鲁迅、柳亚子、巴金、茅盾等,如银河星群星璀璨。
在科学领域,产生了著名医学家华佗,活字印刷术改革家毕升,大医学药物学家李时珍,到了现代,又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田长霖、田长焯等,在世界科学界出类拔萃顶尖人物。
在军事领域,出现了指挥楚汉战争的韩信,清道光、同治湘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民国时期的蔡锷、黄兴、蓝天蔚等,共产党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林彪等,特别是林彪被苏联誉为“东方战神”。
长江流域的巫风傩习,孕育了川剧、楚剧、汉剧、湘剧、黄梅剧、傩戏、越剧等,中国的四大名绣就有蜀绣、湘绣、苏绣;八大名菜就有川菜、湘菜、鄂菜、赣菜、皖菜、沪菜、浙菜,风味着中华饮食。武当武术、峨嵋武术闪亮在世界的健身舞台,四川锦竹木版年画、苏州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黄陂张都桥的木版年画,装点着节日氛围。恩施的《黑暗传》填补汉族史诗空白,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在今天的长江上,耸立两个直辖市,分别是龙头上海市,龙尾重庆市。还有两座千秋帝都,即六朝古都南京与南宋首都临安,千年王气翘首等候着第八大首都横空出世,一个潜在的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升格为国家中心城市。
八、龙腰与牛肚子论
中部崛起,是二十一世纪,曾经感到中部塌陷的城市太守们,对沿海的腾飞,发出强烈的呼唤,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教授们在摇旗呐喊,人民群众不甘落后的鼓与呼中,奋起直追,李宪生、阮成发市长们撸起袖子冲到了前面,“拼命三郎”周围一批智囊团在擘画。
武汉,这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由早商时期盘龙城,以青铜铸造开启了南方文化之源,到三国由双城演义到明朝中期三镇合一。清末张之洞督鄂,将近代文明注入了这座城市,兴办新式学堂,勃起制造业,新思想在这座城市的传播,培养了一批新人,爆发了辛亥革命,成为“首义之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在武汉建立首都京兆的设想,有着邃远的眼光与宏阔的制高视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军政要员聚焦在这里,成为抗日的中枢,全国人民的“抗战首都”。全国解放后,毛主席经常居住武昌东湖梅园,酝酿国家大事,在这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见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已成为“渡江节”。武汉的大专院校、高等学府有60多所,位居全国第二;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国家重点工程落户武汉,武钢、武船、武锅大批武字头企业给力,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武汉列为全国城市五魁首。进入二十一世纪,武汉奋起直追,大车都、大光谷、大设计、大旅游走到中部城市前列,龙腰挺起,势欲担当长江的枢纽,承担着炎帝的使命。丝毫不逊于民国抗战“陪都”重庆,一切都在顺理成章之中。正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张正明先生预言:“武汉这座城市位置,文化底蕴当直辖市都觉得低了些,他是足以担当首都的位置。”张正明先生以哲学家、历史学家、堪與学家的睿智,洞悉了将来,代表了很多人的意见。从现在起,不断做足这座城市文章,从近期到中期直到长期,制定发展目标,一任一任地干下去,为后来者奠基。
在城市的建设历史上,北京有3000多年,西安有3100年,洛阳3100年,开封2800多年;南京2478年,重庆870年,杭州2200年,成都3000年,南昌2200年,长沙2400年,合肥2200年。被誉为大上海700多年,大武汉却有3500多年,可谓城市老前辈,太白金星!属于城市的元老!
九、让长江龙挺举着中华腾飞
万里长江一条龙。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全流域各省市通力合作,保护长江生态,大家积极互动,建立战略联盟,为长江的发展的宏图远景,分工协作,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实现龙头龙腰龙尾的良性互动,联席商讨发展远景,使长江这条龙腾飞在东方,上演着中国梦的成真神话,达到国家强大,民族兴旺,人民幸福,发挥着主要作用。
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长江流域城市经营管理者们苦苦探索城市发展模式,按时自身的特点,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资源与城市持续发展可行措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城市文化发展模式,采用什么样模式整体发展,综合发展实力,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资源向高新发展,消费向旅游的嬗变。
城市发展摆脱原有区划的束缚,就近向大城市靠拢,主动寻求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州、宜昌、恩施,河南的信阳、南阳,江西的九江,湖南的岳阳,经过多年整合,区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合作协调,形成合力初现端倪,成为我国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东接上海,西携重庆,坐拥六省会城市,雄踞龙腰,蓄势待飞,在未来空间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古往今来,人才是核心的竞争。楚国是重要的人才输出国与人才引进国。从楚国走出去的管仲、伍子胥、李斯,分别在齐国、吴国、泰国受到了重用。从魏国来到楚国的吴起,主持了楚国的变法。人才多向流动,推动着各国富国强兵的车轮。秦国能横扫东方六国,曹操在三分天下,魏卓然雄视吴蜀,当今美国在世界一霸独大,都是打的人才战略王牌,吸引顶尖人物。在太平时代,打破体制机制的樊篱,构筑人才高地,不拘一格揽才用才。光谷城、大学城、汽车城、金融城、钢铁城、商贸城、桥城,归根结蒂,人才是引擎,有心脏律动才能起飞。
长江,在大中国经济南移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下一个五千年里,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林,登上历史的峰巅,回归本位,这条龙正在焕发青春活力,走向未来!我们无愧于母亲河,无愧于中华民族!
浩荡长江沉淀的富厚文化矿藏宝库,蓬勃的经济活力,引领着下一轮的风骚。称之大上海、大武汉的领头雁在大世界照彰着自我。而后者大武汉豪迈跨上历史台阶,递升到周秦汉唐长安的位置,辉煌着长江火红世纪,魅力四射在世界城市的舞台,绝胜西方的芝加哥、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