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在效仿中成为经典
文/九五人生
2019年7月2日


“奇格”黄鹤楼
前两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唐诗排行榜》,专业团队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从五万多首唐诗中,选出了排列前一百名的唐诗加以推荐和介绍。他们共出了四个版本进行统计,但每次统计,得分最高的每次都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此诗好在哪里呢?有何特别吸引人之处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开头两句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六字拗(平变仄),对句第五字救(仄变平),即后三字从格式的“平平仄”对“仄仄平”拗救成“平仄仄”对“平仄平”。
第三句“平仄仄仄仄庂仄”,六连仄,用仄声的哀远有力,表达了黄鹤永不回来的空绝之感。第四句末三字“空悠悠”乃三连平,却用悠长的声调表达了空虚茫然。
开头四句,不似七律,平仄不合,有人称为古风,也有人赞为“奇格";三处用“黄鹤”,也不让人觉得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韵味绵长,人去楼空化为浩宇长风。
后四句用了首句平起平收的格式,合乎七律的格式,对江景的描写融入对家乡的怀想之中,“暮色”化为不绝知缕的伤感。
此诗破中有立,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被誉为“诗仙”的李太白,当然会品诗。他登黄鹤楼,想赋诗一首,及见崔颢此诗,大为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效仿催生的千年比试之美
南成
一、“诗仙”何罢笔?“奇格”黄鹤楼
前两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唐诗排行榜》,专业团队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从五万多首唐诗中,选出了排列前一百名的唐诗加以推荐和介绍。他们共出了四个版本进行统计,但每次统计,得分最高的每次都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此诗好在哪里呢?有何特别吸引人之处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开头两句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六字拗(平变仄),对句第五字救(仄变平),即后三字从格式的“平平仄”对“仄仄平”拗救成“平仄仄”对“平仄平”。
第三句“平仄仄仄仄庂仄”,六连仄,用仄声的哀远有力,表达了黄鹤永不回来的空绝之感。第四句末三字“空悠悠”乃三连平,却用悠长的声调表达了空虚茫然。
开头四句,不似七律,平仄不合,有人称为古风,也有人赞为“奇格";三处用“黄鹤”,也不让人觉得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韵味绵长,人去楼空化为浩宇长风。
后四句用了首句平起平收的格式,合乎七律的格式,对江景的描写融入对家乡的怀想之中,“暮色”化为不绝知缕的伤感。
此诗破中有立,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被誉为“诗仙”的李太白,当然会品诗。他登黄鹤楼,想赋诗一首,及见崔颢此诗,大为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拗体《鹦鹉洲》,有才无命情
李白虽放弃了在黄鹤楼赋诗,并不等于甘拜下风。为了与崔颢一决胜负,李白作《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从句法到用韵,都是模仿此诗。我们先看他的《鹦鹉洲》:
鹦鹉洲
[ 唐·李白 ]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这首诗属拗体七律。它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诗学篡文》一书指出: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纳入七律,其体皆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的长江中,后渐被江水淹没。东汉末年,祢衡(公元173一198)写《鹦鹉赋》而获好评,后因才高傲世,被黄祖杀死于此洲,因而得名。
李白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吊古伤之,通过对鹦鹉洲的描绘,委婉地抒发了对祢衡才高命蹇终于被杀的痛惜之情,抒发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抒展的悲愤,全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此诗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台》一出,即传诵一时,但到后来,影响减少,现代更是少人提起,进不了《唐诗排行榜》所统计的前一百首。倒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历代传诵,在《唐诗排行榜》中名到98名,成为名篇。
三、《凤凰台》对阵《黄鹤楼》,千年难分谁最优
李白不愧为“诗仙”,他仿崔颢笔法的“凤凰台”,竟然珠联璧合,毫无摹写痕迹,似从崔诗中脱胎出来,带有别样的风致。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即原作和仿作)孰为优劣呢?历来众说纷纭,南宋词人认为白诗“出于崔颢而特胜之”;王世贞、王世懋弟兄则一直认为白诗不及崔诗……众家各抒己见,皆有所凭。翟佑《归田诗话》对比二诗结句,云白诗“爱君忧国之意”,远过崔诗“乡关之念”,所以为优;而王世懋恰与其针锋相对,云崔诗因景生愁乃“兴而赋也”,白诗“浮云蔽日”乃“比而赋也”,崔诗乃因景生愁,李诗乃逐客自愁,故崔诗更胜一筹。
直到清代,人们认为才出现了较为剀切的评论,如乾隆皇帝的《唐宋诗醇》指出:“崔诗直举风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也。”
四、时间愈长,越检验出诗的本质美
文学作品的美有其自身规律,即使乾隆敇编,也不能说了算。时间的发展,表明清人两诗旗鼓相当、胜景各擅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33种古代选本中崔诗入选高达17种,李诗仅有6种;37种现代选本中崔诗上升到24种,选李诗者仅12种。《黄鹤楼》在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凤凰台》则很少被提及。时间的检验表明:崔诗高于李诗。
反复诵读崔诗,感觉到在人去楼空(前四句望空抒怀),日暮乡关(后四句望远伤感)的描写中,有一种特别深沉、特别感人的神韵,这是不少同类题材的诗所欠缺的。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指出,在真正的艺术中都隐藏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具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这种意味并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也不在于它告诉的故事和描述的事件,而是从形式关系本身判断出来的。因而它具有一种“纯粹式”与“不寻常性”。贝尔把它归结为一种“终极的存在”,后来,有专家把贝尔的论述归纳为“宇宙意识”。他们真正的诗是表现了宇宙“自身”的作品,最好的诗,或者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终极意识”:宇宙意识。
《黄鹤楼》的深远广大,正是缘于这种本质美或者叫终极美的宇宙意识。该诗从无限的时空、无限的江山、无限的忧愁,想到人生的渺小、生命的有限,比一般人想得深、看得远,引出了哲理性思考。它的立意应验了王勃所说“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非常高远,非常空灵,同时又很真切,古往今来,时空变幻,登高远望,乡关难归,而烟波江上的空濛景观,使作者的一腔愁绪仿佛弥漫开来,令人读来产生一种共鸣和心灵上的共震。
五、“抄”出来的五万首唐诗之冠
李白仿效(讲通俗些是“抄”)崔的《黄鹤楼》而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尚能流传。殊料崔的《黄鹤楼》也是效仿之作,那是初唐沈佺期的应制之作:
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
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
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
来朝此地莫东归。
崔颢《黄鹤楼》句法与之绝似,但整体韵味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假。但此“抄"不是那“抄”(剽窃),而是一种借鉴和创新,一种开拓性创作。
作者简介:
赵南成 曾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广州日报文学副刋部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现被聘为广州电大汉语言文学教授。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朗诵协会文学顾问、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诗社副社长。由广州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三部诗集、一本诗歌评论集。在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作过诗词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