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供稿——皖西南小生【中国】
本期主编——火凤凰【美国】
本期编辑——胡一凡【中国】
本期审稿——周 山【中国】
本期审稿——婉 媃【日本】
本期监制——老 猫【中国】
本期头条——安庆海外头条



《烹饪美食伴我一生》
文 / 皖西南小生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我祖母一起下地种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祖母,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
有时候回到家,祖母便给我一把小椅子,让我坐下,帮着她剥豆子拣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个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却并不懂得祖母是在教我做饭,教会我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现在我长大了,独自穿行在超市生鲜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因为,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所以我一定要学会做饭呀,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
【一】做饭是一项生存技能。
于是,我还没有灶台高的小男孩踩着小凳子,颤颤巍巍拿起菜刀锅铲,用稚嫩的小手去摆弄锅碗瓢盆,调和油盐酱醋。
别人家的孩子还腻在父母怀里撒娇,而我已经系着围裙,掌管起一家人的肠胃和心情。
我祖母自然是心疼我的,但也只能狠下心,将孙儿一把推进生活的磨砺和考验里。
她说:馄饨 (我儿时的乳名) 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
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自食其力,被现在的许多父母简化为高分与高薪,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管”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长大后独自生活的孩子们,常常将外卖吃成了家常便饭,肠胃问题层出不穷。
可照顾不好身体的人,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的祖母亲可谓用心良苦。
我的一生不至于过得太糟糕,因为我不会委屈自己的心和胃,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的怯懦和痛苦。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
【二】做饭是一种生活艺术。
遇到过一些朋友,总是谈做饭而色变。
做饭,似乎总带着一丝烟熏火燎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做好了汤汤水水,守在饭桌前望穿秋水。
因此他们总下意识地抗拒着,抗拒的或许也不是做饭,而是沦为家庭主妇的专利。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偏见,毕竟亲眼目睹过将青春熬进一粥一饭的奶奶和妈妈,于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那样的命运。
少年时只希望自己能够娶上善良的妻子,自己驰骋于工作岗位,而始终不愿俯首敛眉洗手作羹汤。
直到步入社会,在大都市——上海,偶尔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而教授自己穿着军装制服,笑盈盈地切了水果摆盘端上。
有橙子、猕猴桃和草莓,说不上多么复杂,但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气盎然地美了起来。
我悄悄往厨房瞥了一眼,只见那位教授正安静切着牛肉,他们的厨房里干净整洁,灶台上还摆了一瓶淡淡紫色的干花。
那天的晚饭很丰盛,红烧牛肉装在青花大碗里、凉拌皮蛋摆成了花朵盛放的模样、翠绿的青菜衬着白瓷盘,一桌子的活色生香。
他的妻子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
“他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
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一天了,过来一起用餐。原来,男人们真的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做饭,并不意味着都是女人的专利!
我们心生崇拜,再往下问,才知道教授主攻美学研究,对美食亦颇有心得。他当时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难忘。
他说:“男人做饭,不是为了讨好妻子和家庭,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丽。因为做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三】做饭是一份爱的给予。
自从教授家之行,我慢慢的喜欢上了烹饪,也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补肾的山药、滋补的排骨、美容的番茄,研究各种菜谱,结合当今社会食客的要求,逐步改进加工。
因为那些淀粉、脂肪与维生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食客健康起来、美丽起来。
我觉得幸福,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从事烹饪行业,能为你做饭的男人。因为饮食男女的血肉之躯,需要五谷杂粮和肉类蔬果的供养。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 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菜肴都端到她面前来。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
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五味,热闹而温馨的香气扑鼻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
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会做饭的你,待到为人父母,便知道怎样将那小小身躯养成强健筋骨;待到父母老去,也懂得怎样用饮食来抚慰他们的老弱伤病。
其实,爱到深处的最自然表达,不过是轻声问一句:“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煮碗面?”
【四】做饭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捣鼓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
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更不要说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了。
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的温柔。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