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作品赏析(五)
文/吕兴福
曲子里出现的是姨母,为什么不是母亲呢?原来太子是在其母摩耶夫人要回娘家生产的路途上出生的。其母由于路途劳顿,产后虚弱等原因,回宫后即病逝。临终前,嘱咐胞妹摩诃波闍波提一定要照顾好刚出生的太子。因此,太子是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带大的。
耶输,即悉达多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她是邻国善觉王的女儿。后来也随佛出家了,成为了佛教史上最早出家的比丘尼之一。
天王,即四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我们到寺院常见到的形象是,怀抱琵琶,表中道;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表智慧可断烦恼;西方光目天王,一手拿条龙,一手持佛尘,龙能兴风作浪表变化。北方多闻天王,也叫财宝天王,持雨伞。
朱鬃白马已是第二次出现了。这个白马,相传是跟太子同日同时出生的,净饭王甚觉奇异,便将白马从小送给了太子。后来,太子就是骑着这匹白马出家的。再后来,太子将白马连同身上佩戴的璎珞首饰诸物委托一同跟随出宫的唤作车匿的侍者带回皇宫。

帝释,即帝释天的天主。
牧女献牛乳。说的是太子经过了长时间的苦行、即人为地以摧残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的修行后,依旧没有证果开悟,甚至体力不支,颓然倒地。幸好被名叫苏闍妲的牧女看见,用牛乳灌进了太子口中,使得太子得到了营养而恢复了体力。从此,太子经过反复观照,认为修道重点应放在心性的修持上,即内求内证,而不能放在色身上,即心外求法。
何为日食一麻麦?太子曾一个时期得不到充分的供养,只能“日中一食,食一麻一麦。”这个典故后来被列进了佛之九恼、即佛所示现的曾经过的九种烦恼之一。
在我们理解了上述涉及佛教的词汇后,这首曲子词就变得很直白易懂了。其次是这首词所呈现的内容,趣味性和故事性都很强,的确是施行劝善弘法、高台教化不可多得的教材。
用固定的曲牌填词后再由茶楼歌坊或民间曲艺人演唱的这种说唱艺术,曾被广泛地引用于宗教。只是今天这种形式,在汉地佛教地区已不多见了,藏地至今还有这种表演形式。比如青海地区至今传唱的表现释迦牟尼佛因地做菩萨时,用身家性命乃至妻子儿女布施众生的故事,正是用这种固定的曲调演唱的。笔者在电视上看到过两种版本,虽然听不懂藏语,但对照表演,联系佛祖的本生本事传说,完全可以理解剧情大意。

再比如说在佛吉祥日,也叫五月月圆日,或称为佛陀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庆的卫赛节,相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在藏地又被称为“娘乃节”,也叫“四月祭会”。“娘乃”意为闭斋。这一天,信众们会早早地来到附近的寺院,由僧人领唱、大众合唱六字真言。合唱部分只有简单一句,叠唱四次为一小节,而领唱的内容,正是在固定的曲牌中填词这种形式,成百上千信众从早晨唱到黄昏,期间,如果是优秀的领唱者,那么就会使得领唱内容、即曲子词千变万化,如果说功底平平、一般的领众,那么,所填之词就单调得多了。
好在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些难得一见的《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内容,从中窥视到了一丝虽遥远但也还算清晰可辨的痕迹:那就是中国的诗词歌赋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弘法利生方面,虽然是方便法门,但在佛法的传播和劝善度人上,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广泛地倡导和应用。
在赏析了有关净土法门和佛陀示现八相成道的故事等作品之后,为了展示《敦煌曲子词》中佛教内容的丰富和厚重,下面再赏析一篇涉及般若法门的作品,曲牌依旧是《五更转》,词作的题目是《南宗赞》。(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