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语文组通过阅读名著感悟人生的征文活动已经结束,本期选录部分学生文章,以供大家欣赏。

风雨红楼佳人在 ——读《红楼梦》有感
作者:三(4)班 赵之淼
抛却红楼背景,舍掉儿女情长,不知有几人了解宝钗此人?
虽只是书中一个人物,却惹来大众一片非议,或多或少,众人对宝钗的印象止步于她插足宝黛爱情,心机颇深的封建女子形象。然则在我看来,她是极通透的一个女子,外表端着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骨子里却是真正的超然脱俗。她仿若人间的深谷幽兰,宁静淡然,然而这宁静淡然却不是讲她性格,而是说她的思想境界,不染一丝烟火气息。贾府上下皆称赞宝姑娘的随和与大度,却也有不明所以的初读者议论她的圆滑与世故。罢了,人间自有水清浅,红楼尚存薛宝钗。
红楼研究者大多偏爱黛玉,因她是所谓的女主角,是曹雪芹笔下反封建人物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者,然而细细想来,红楼弱水三千,曹雪芹真正取的其实只有宝钗一人。
初进贾府,与诸位长辈初进贾府,与诸位长辈同辈的交谈往来既无普通闺阁女子的羞涩与逢迎,也无林黛玉般小心翼翼,如萍水相逢之淡然,如老友长谈之亲切。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幻境中见到了宝钗的判词:金钗雪里埋。其实通读全书,黛玉虽在贾府破落之前去了,但却是含恨而终;王熙凤一生害人无数,最后不得善终;惜春年纪尚小却看清世道,青灯古佛,孤苦无依。似乎只有宝钗,虽万事不顺遂,却依旧活得干净洒脱。这许是曹雪芹对她最大的偏爱。
我之拙见,以为宝黛爱情是曹雪芹用来讽刺封建礼数的试验品,是大时代中的小得意,而他本人真正向往的,是宝钗这般的性格与处世方式。这是他平生最大的欢喜。
清代皇权高度集中,纵然市民阶层活跃,民间小说亦流行,但曹雪芹仍需顶着皇帝的目光才能去做些别的事情。于是隐于众人之中的宝钗由此而生,遵以礼教却又不顺之为之,这正是曹雪芹的内心写照。
红楼第二十二回合中,宝玉听完戏后大哭并写下几句偈语,袭人偷偷拿给黛玉看,却见她只是冷笑,黛玉后又与宝钗同看,却听见宝钗笑说:“这个人悟了。”红楼第一百二十回,因宝玉出家,薛姨妈便想去劝劝女儿,可宝钗却是极明理,只说宝玉是一种奇异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反而将大道理说与薛姨妈听。如此通彻透明,没的被贾府拖累一生。她什么都想的明白。规她什么都想的明白。规劝宝玉与兄长,不过是希望二人能够看清形势与世道,只可惜宝玉是块顽石,点不透也说不破,她有君子般的胸襟与智谋,却从未刻意显露。她明白这人间来回一遭,因此从未虚想或妒忌什么,她明里暗里讽刺林黛玉,不是争风吃醋,也不是喜欢宝玉,她只单觉这个女孩子性格懦弱且多疑,须得好好敲打。她与宝玉成婚,因是觉得母亲与自己有依傍之地,并无外乎其他儿女情长,她约摸是红楼中如此通彻的唯一人罢。风雨红楼十几载,唯佳人仍在。

人最痛苦的是醒来发现无路可走 ——读《雷雨》
作者:三(22)班 戚佳慧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幕假面剥离的忏悔,一首令人叹惋的哀歌。果敢阴鸷的继母收回了自己作为周冲母亲的亲善与热望,她用冰冷的雨水来冷却内心涌动的地火,用苍白细弱略有画技自己的手阖上那扇破瓦房的小窗,然后用余生的疯癫麻痹自己也许早已千疮百孔的瘦弱灵魂。
有些人的慈善和爱,是有些人的慈善和爱,是晴天把雨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它收回去。
周朴园和周萍是这“有些人”的代表人物。当蘩漪仍是待字闺中的娇小姐时,她的狂热自由大胆的想象和散布在脸上的快乐的红晕与两颊的笑涡,都昭示着这是一个可爱的人儿,她不会因为缺乏爱情而干涸,毕竟她本身朝气蓬勃。可是在周朴园的算计下的婚姻前期弥漫着幸福的假象,却在两三年之后周朴园的酒后真言中走向支离破碎。当周朴园收回“雨伞”递上药碗,蘩漪说:“我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可周萍长大了,少年抑郁吐出的报复的词句让她又有了希望,接踵而来的是失望。她接受了两代人的玩弄,绝望地低吼:“你是你父亲的儿子。”终于无比清醒。
悲剧的崇高之处就在于揭示人的无能为力。“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曹禺也说,创作《雷雨》时他心中最先有了真切的影子就是蘩漪。周冲是希望。是在曹禺所说的“人最痛苦的是醒来发现无路可走的苦闷的唯一慰藉。”在他眼里,母亲有自由大胆的想象且最能同情他,周公馆的女下人是给他指引的热情的凤姐姐,就连周家矿上的罢工代表鲁大海也是值得救济的好朋友。他不懂母亲爱而不得的痴与至死方休的狂,他心怀最真挚的祝愿和最纯真的迷梦,即便梦醒了也想着拯救。
蘩漪的疯和周冲的死告诉人们:个体的反抗终究是要失败的。不管你是自私或无私,清醒地认识了残酷的现实,还是始终怀着美丽的幻想。
周冲想飞到“一个真正干净、快乐的地方,那儿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
于是,无路可走。

悲剧、葬礼、新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作者: 二(4)班 杨大兴
合上书,我双手合十,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窗外,月明依旧,似玉盘般悬于天空,月光柔顺却略显一丝凄凉。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韩子奇一生收藏付之一炬,韩新月青春年华悄然离世,两个人的命运在大起之后都终归于大落,带着不甘与屈辱离世。他们的悲剧,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上的折磨:韩子奇从一无所有开始学玉,在师父离世后忍受着旁人的非议完成师父的遗愿,光大了奇珍斋;一切步入正轨后,因为战争,为保国宝他远赴异乡他国,意外地与妻儿断了联系,阴差阳错之下诞生的女儿新月,是他的命与骄傲,女儿的离世,碎碎了他的希望;文革的抨击,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一生,只为玉而奔波,但即便只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追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却是那样易碎,那么的遥不可及。
月落子规啼,玉碎从逝去。这是梦想的破灭。作为父女,他们是令人羡慕的,有着各之为之不懈梦想,有着对方的鼓励与支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存在,正如他们命运的多桀,一次次的挫折,摧毁了他们的身体,埋葬了他们的梦想;韩新月,一个美丽而天真的少女,带着梦想与刚抽发嫩芽的爱情,悄然离世的女孩。她的出生,是个美丽的错误,这注定了她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身世的谬论,病痛的摧残,让她的生命戛然而止于青春花季,带着未完成的梦想与未体会的爱情在清晨悄然离去。这场埋葬,埋葬的不仅是她的肉体,更是她的梦想与爱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们的离去,无法挽留,无力改变。但阴雨后新的生活仍在继续;侄女韩结绿,那个洋溢着青春朝气与活力的少女,何尝不是韩新月灵魂的一种新生,在新时代继续完成着她尚未完成的梦想,追寻着崭新的人生......轻轻写下最后一个字,望向窗外,月光依旧,忽的,一阵微风吹来,打乱了书页,缓缓低头整理,一滴热泪无声滑落,晕染了水墨几行......
月光如玉,故梦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