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由军魂缔结的文学缘〔散文〕
当时我就读的学校,是在故乡西安市阎良区(当时还是渭南专区临潼县)的康桥公社粟邑七年制学校。那个时候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两年的学制。这个学校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秀丽的石川河畔,规模比较大,占地近百亩,拥有二百多间房子,还不算气势恢宏的大礼堂等标志性和辅助性建筑,周围有四个大队的学生在这里上学。关中地区人口相对比较稠密,仅我们一个大队就有十一个生产队好几千人,所以学生的数量很多,其实我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数。
这位英雄名叫黄兴干,是四十七军某部运输连的一名战士,他所在的连队驻扎在北部塬面上的叶家村。此时正值农村龙口夺食、抢收小麦的季节,部队当然地积极帮助乡亲们收割和承担了一部分运输任务。在那个年代,人民解放军的基本装备还比较落后,不象如今这样的现代化,黄兴干他们的运输连,其主要运输工具就是几十辆胶轮马车。那天早晨天刚放亮,黄兴干就与战友们赶着马车,帮村子运送割下来的麦子。拉了一趟又一趟,到了上午十点左右,因马饥饿而奔槽,发生了严重的马惊现象。黄兴干拼命地强拉刹车绳,因为有巨大的惯性,根本治不住狂奔的马车。忽然,前面遇到一条陡坡,疯狂的马扭头拉着满载麦子的车辆顺坡疾驰而下。黄兴干潜意识地发现有一伙小孩子,正围坐在路中央嬉戏玩耍,而且路面只有一辙宽,如果马车不能立即停下,那一群小孩子都有极大的生命危险。他知道就是再拉刹车绳已无济于事,便毅然跳下马车,用自己的肩膀死死顶住车轮,在马车将他拖行了五十多米之后,也就是在距离七名儿童仅有不到两米的地方,马车猛然折了个弯横在了路上,总算停了下来。当人们纷纷赶来救援时,发现所有的孩子虽然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有些发呆,身体却安然无恙,而正当年轻、一表人才的黄兴干已经壮烈牺牲,年仅十九岁。到达现场的所有人,无不放声大哭,为这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感到万分惋惜,也为这位革命军人舍生忘死的壮举,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发自内心的赞叹!后来,我还不止一次地听到周围的老百姓们议论,说咱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任何关键的时刻,他们都会豁出自己的性命于不顾。我常常细细思衬,这恐怕就是报纸上说的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吧?
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虽然没有亲眼看见烈士牺牲时的情景,却就象发生在我的眼前一样,黄兴干奋不顾身、勇救儿童的画面,在那一段时间内,像过电影一样经常闪现在我的脑际。过了不久,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在升初中的考试时,不知为什么,语文试卷没有涉及基础知识,只有题为“向解放军学习”一道作文题。由于我本身对解放军就有一种亲情感,加上学校反复组织学习黄兴干烈士的事迹,使我深深为人民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在答卷时,我好象胸有成竹,并有一种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轻松和自信感,只用了一多半的时间,就向监考老师交了卷子。
这件事,很快被九连长知道了,他看了我的作文很欣赏,说就是让他自己写也未必能写得这么好。其实我后来回想,知道那是叔叔在故意夸我。他还笑容可亲、用商量地口气问我:“小鬼,我把你这篇作文,投给我们的军报怎么样?”那时我的年龄毕竟还小,根本不知道投稿是怎么一回事。当《解放军报》出乎意料地很快刊登出来以后,才知道是九连长和我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的冯振科先生,共同把题目改为“向黄兴干烈士学习”,然后寄给了报社。正是从这时起,经过九连长、老师们的一再鼓励,我就逐步对学语文、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在作文上用的功夫,比其他方面要多得多。

如今回想起来,使我真正地明白,人生的道路怎么走,也许自身的爱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可能就是生活中某一个小小的细节,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毕生。我庆幸能有那次一篇稚嫩的作文,被《解放军报》刊载的机会,使我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孩子,从此喜欢去文字的大河、大江里学习游泳,且阅读了大量的各种书籍,写了很多读书笔记,摘录了数十本精彩语句或描述片段,为酷爱写作文,以至后来坚持诗歌、散文等的业余创作,在文字基本功方面,奠定了些许的基础,也给后来的写作埋下了轻浅但可以肯定的伏笔。
在这几十年里,我曾经无数次地思索过,如果当初没有发生那个特殊原因,促使我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文学创作了。所以我打内心深处一直感恩解放军,一直感恩人民英雄黄兴干。不仅如此,作为文学爱好者,我还要更加牢记那段历史,也要庆幸如今拥有了这么一个和谐、前程似锦的社会,给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和舒适愜意的创作环境,使我觉得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字里行间尽情徜徉和享受那无穷无尽的乐趣,必须要用更大的热情、更精彩的文字、更多篇幅的文学作品,去讴歌改革开放的成果,去赞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