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其人,晚清其国(上)
作者‖陈天林
提到清朝历史,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慈禧太后。这也难怪,因为这个不是皇上的女人曾三次临朝,掌权近达五十年之久,在清朝的二百多年统治中几乎占去了五分之一,仅次于康熙和乾隆,可算得大清和中国历史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就这样一个几度号令天下的女人,在她死后不到百年的历史中,对她的口碑一直不好,骂她骄奢淫逸,穷凶极欲者有之;骂她专制顽固、阴险狠毒者有之;骂她屈膝投降、卖国存身者有之;骂她祸国殃民、危害社稷者有之… 甚至把清朝的灭亡都归罪于她。
慈禧太后究竟何许人也?她果真就那么坏?在清朝历史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应处何种地位?是否需要重新再认识一下这位历史人物?这不仅是史学界关注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学应该重视研究的课题。
根据清朝典制:凡四品以上的满蒙官员的女子,年在十四至二十岁的均可被选秀入宫,从宫娥做起,才色较优福气较好,若得皇上宠幸,便被封为嫔妃,也有由此做贵妃皇后的。慈禧之父是一道员,例得合选,系叶赫拉那氏族。慈禧自幼于女工不甚为意,却苦于看书、写字、读史、吟诗,又兼于天生丽质,且胸怀大志。难怪有友人曾对其父赞曰:“不要轻视其女,她既有此丽质,兼此大志,恐是将来一位贵人呢!”果不其然,慈禧十四岁入宫后,不到半年,初承恩泽,便被封为贵人。从此开始关注国事,侍阅奏章,留意月钞、宫门钞(当时的一种小报)。若皇上召幸,定要谈论国事,分析战事利弊。有一次当咸丰帝谈到长江一带,反贼猖獗,派去官员却是畏贼如虎,因而战事一再失利。这时慈禧仅为妃子却大胆进言,推荐贤才:“侍郎曾国藩虽为在籍人员,能创办水师,锐意经营,近三、四年来,大小数十战,虽胜负兼有,但他不骄不馁。所上奏章,语真意切。非常关头也胸有成竹,不像有些庸臣,专说光面话趋奉上意,何不托重任于他,贼气早一日扫平,国家早一日太平……。”接着慈禧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几位老臣倚老卖老,压抑贤良、妒贤嫉能的迂腐之举。一席话听得咸丰帝满心欢喜,“似你这般留心国事,注意人才恐朕身边无第二人矣!”
在慈禧入宫生下皇子载淳被封为贵妃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北狩出京。当时咸丰帝因三旬大寿在圆明园赐宴,与四春娘娘作欢,但没过几天,英法来犯天津,接着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失陷,在端华、肃顺的煽惑下,遂起北狩之议。慈禧在宫中闻言,密令恭亲王奕领满朝文武到圆明园吁请咸丰帝还宫,坚守京师,咸丰帝不从,等慈禧到园后,见车马已备好,箭已离弦,慈禧已无力挽回,只好仓皇出狩去了。到了百里之外,慈禧还不死心,诚恳劝帝:“皇上北狩,宗庙无主,恐遭夷人践踏,还望俯纳”等语,咸丰帝默不作答。
慈禧当时只是贵妃而已,离太后还相差甚远,她的规劝进言肯定被朝臣视为越轨之举,被嗤之为有违祖制和祖训。但年仅二十多岁的她,竟敢越过雷池,与咸丰帝并膝交谈,议论国事朝臣,这需要怎样的胆量和学识。在她心里忘记了伴君如伴虎的戒训,只知道和自己在一起拉家常的是自己的男人、丈夫,她的心底是多么的单纯和纯净。她认为协助自己的丈夫管理好自家的事—也就是国家的事,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这危机的关头,在咸丰帝急传军机大臣不到的情况下,亲手拟起了她入宫后的第一道圣旨,大意是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阐述了用兵之法,紧急调动几路人马来京解围,写罢,咸丰帝御览后由衷地赞道:“好极了!好极了!就照此发出!”这时慈禧还为咸丰帝打气壮胆:“我大清驭外过宽,所以外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此后对待洋人还须强硬一点,方免轻视。”但为时已晚,被赦放的英参赞巴夏礼还是在圆明园被抢劫一空后主张放火,三天三夜,圆明园不复存在。
慈禧入宫后,第一次被皇上母子召见时,她的妩媚娇姿就把咸丰少年天子倾倒。当皇太后赞道:“此女颇有福相”,咸丰帝欣然应道:“慈鉴定然没错”,因此咸丰帝牢记其母弥留时的嘱咐:“优待恭亲王,善视那拉氏。”在他病已大渐时,当着慈禧的面把御宝“同道堂”的印章交给了皇后,可见咸丰帝此时已对慈禧寄予厚望。当然,咸丰母子这样对待慈禧,还是因为慈禧是众多嫔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为觉罗氏生下了一个皇子,“母以子贵”看来果不其然。
慈禧太后才能的第一次大展示是咸丰帝热河北狩及驾崩前后与胄贵怡亲王等八大臣的一番较量,开始怡、郑二亲王在肃顺的挑唆下力阻回銮,慈禧这时已看出怡、郑二亲王及肃顺等八大臣怀有异心,密遣太监唤恭亲王也被从中阻拦,慈禧无奈,只好与有亲戚关系的侍卫荣禄联络,也被肃顺闻知。肃顺就煽惑郑、怡二王,要皇上废去慈禧的“贵妃”封号,郑、怡疑惑未决,这事才算过去。咸丰殡天后,当郑、怡二王和肃顺等知晓皇上已把御宝交于皇后和慈禧后,不得不尊皇后和慈禧同时为皇太后,并分别加上了“慈安”和“慈禧”的徽号,从此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称谓便永留史册。徽号的追加,使慈禧如虎添翼,她的政治生涯便从此开始了,于是她移花接木让恭亲王夜扮宫娥,潜入行邸,叔嫂密谋,启程返跸,捕掳辅臣,垂帘听政,从此登上了皇权统治的顶峰。
两宫听政后,慈安太后因生性沉静,不善言表,只是怀揣着咸丰帝的密旨,稳坐钓鱼台。 慈禧却仗着自己的才能,加之同治帝又是自己所生,所以大凡国家政务,召对臣工取决国家万机, 统由她做主。自后,处置宫禁一丝不漏,对外政务井井有条。接着慈禧又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大胆使用贤才良将,如命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及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以下人事任免统归他所管。到了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克南京,生擒洪仁达,李秀成,天王洪秀全服毒自尽,由此曾一度声势浩大历时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已不复存在,东南、西南、云南、川边地方归太平。这时曾国藩、李鸿章奏请创办新政,学习洋务,实行改革。经两太后商议下旨:北京成立了同文馆,江南设立了制造局,福建创办了船政局,并派员出洋采办机器和商定互派领事等事宜。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七岁的同治帝,完成大婚。十二年正月两宫主动撤帘,同治帝亲政,谁知没过两年,这位风流天子,但却命短,年仅十九岁的他至此永终。继任的小皇帝光绪只有三岁,只得重请两宫皇太后再次临朝,第二次垂帘听政。三岁小皇帝光绪帝,因其母是慈禧太后之胞妹,故光绪帝为慈禧之外甥。慈禧之妹进宫后又成慈禧之妯娌,光绪帝又成了慈禧之侄。由甥到侄,这都是慈禧一手安排的,当然,当初让妹嫁于醇亲王,并非是为让其甥来当皇上的。慈禧也不会料知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如此命短并且无有所出。这里之所以说这些,是让人们知道慈禧是怎样一个深谋远虑和胸才大略的人。她自己入宫走进了皇权的家族,也一步一步让自己的亲属位尊荣耀,其弟桂祥后来做了副都统,桂祥之女,也就是慈禧的内侄女做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她的谋略和胆识真是应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敢于向男性挑战,征服得那些王公大臣服服帖帖,三跪九拜,谁敢不从……
两宫太后听政后,国家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万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慈禧太后锐意改革,学习西洋,分别派遣大使到英国、日本、和德国,又借来洋款,以应军费不足。派李鸿章与英使谈判,赎回英国人筑建的上海至吴淞口铁路,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又派学生出国留学,分别到英法两国学习制造和驾驶。
其实,二次听政后,最值得写上一笔的辉煌历史是向俄国收复伊犁,改新疆为行省,使大清的地域版图增添到二十三个。
光绪四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兵西域,杀得流窜多年的白彦虎逃入俄国,困死入踞新疆的阿古柏,但伊犁一带还被俄人所占,一路旗开得胜的左统帅,哪里肯容忍俄人无理,因此便上奏朝廷要与俄人开战。朝廷因军饷支绌,上次剿匪之饷还是从外国借来的,这次便先礼后兵,派一侍郎崇厚出使俄国,索还伊犁。谁料这崇侍郎才是一位庸才,到了俄国,被人家大话恫吓,便乱了方寸,只求伊犁收复,俄方要求条条照允。草约报至总署,一班王公大臣,人人气愤不已,个个口诛笔伐。奏折呈上二宫,二宫也愤愤不平,当下把崇侍郎革职问罪,并向左宗棠讨教和战与否。左宗棠一篇奏折洋洋洒洒数千言,痛斥一十八条款,只认归还伊犁一条,奏请先议后战,因此慈禧又换了一个使臣曾纪泽。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大有其父的风范,擅长对外事务,但这次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国际盟约,落墨纸上,哪有轻意将它翻转的道理,亏得苍天有眼,成全了二宫一片苦心,也就成就了曾袭候的一生英名。当时俄国国内巧遭动乱,俄方听得左宗棠让属下抬着棺材在前,征讨大军浩浩荡荡地驶来,遂碍大清的威望,将前定之约逐条斟酌改换,无理要求也被删除,议定奏报,朝廷大悦,随后定约画押,伊犁原物归主,对此举全国歌功颂德,都说是大清和两太后的洪福。接着慈禧又纳奏请,改新疆为行省,派要员驻扎霸守。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陈天林,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宝塔村人。扶风县诗联学会,作家协会会员,宝鸡楹联学会会员,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农民日报》《宝鸡日报》《传奇文学选刊》。有作品被毕林飞先生选入《扶风年俗》,被马婷女士选入《西府名人》。《西安头条》特约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