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济南有座“大雁塔”
陈 忠
传说是发生在宋朝的故事。那年春天,有一个穷秀才要赴汴梁赶考。
秀才告别了父老乡亲,义无返顾地奔向了去汴梁的征程。他立誓,不中状元不回家。如果被皇上 “钦点”,中了状元榜眼或探花,就返回故乡造福百姓。
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济南府,抬头望南一看,傻眼了,绵延起伏的一大段山路横亘在前方,他一个穷秀才,既没有八抬大轿,又没有车马侍从,这可如何是好呢。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走,哪怕用上洪荒之力,也要翻过这片山。因为,过了这片艰险的山路,很快就会抵达汴梁城。
于是,那天早晨,秀才孤身一人,背上简单的行囊,离开济南府,径直朝着南部山区走去。进得山来,但见天空蓝得像泉水一样,白云羽毛一般轻盈。沿途山峰突兀环列,悬崖绝壁雄奇。谷地浅溪流淌,清爽的空气,带着一点野酸枣花的香味。高高的悬崖遮住了初春的阳光,背阴面仍然能感受到丝丝寒意。穿梭在羊肠小道上,不时会有野兔子从茂密的草丛中窜出来,好奇地看一眼劳顿不堪的秀才,就逃开了。还有各色各样的蝴蝶穿梭在谷中,偶尔落在秀才的行囊上,倏地又翩翩而去。
秀才好不容易进了藏龙涧。
藏龙涧长数公里,两侧如刀劈斧削,怪石森立。峭壁上长有很多野生的核桃树、枣树、桃树、桑树、苦楝和绿檀等高大的树木,阴翳蔽日。风过时,绝壁则低沉如龙呤,倒是一个幽僻之所。
临近午时,秀才过了白云峰,向西没走多远,穿过一段峡谷,迎面便看见了
前方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紧走几步一看,原来是龙洞寿圣院。
龙洞寿圣院前的牌坊(历史照片)
龙洞寿圣院(历史照片)
他正要前去讨点吃的、喝的,突然感觉眼前金星乱窜,一阵眩晕。他支撑着身子,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没料到,还没坐下,一个跟头,就栽倒在了地上。
这时,一个穿袈裟的僧人正巧走出院门,见不远处倒下一个清秀的书生,赶忙上前查看。
原来,秀才是因饥饿和疲劳过度晕倒了。
秀才在寿圣院歇息了一日,才缓过了神。因怕耽搁赶考的时间,秀才急着要走,搭救他的僧人,也不敢强留,就准备好食物和山泉水,将他送到了一个山路口处。
临别时,秀才知道了那个僧人叫宗义。
秀才含泪挥手告别了僧人宗义,并发誓,无论中不中状元,他都要择日回来感谢僧人的救命之恩。
秀才如愿以偿,高中状元。
一年以后,衣锦还乡的秀才,依然没有忘记济南的那位僧人宗义,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誓言,他要来谢恩。
然而当秀才日夜兼程赶到龙洞寿圣院时,万万没有想到,僧人宗义已经圆寂。秀才顿时痛哭流涕,懊恼不已。为感激恩人的功德,他决定倾囊捐资,在鹫栖岩上修建一座报恩塔,以为纪念。
宋政和六年(1116年),一座高12的七级石塔,矗立在了寿圣院南侧的鹫栖岩上,该塔名报恩塔,平面四方,四角七级形,造型简朴,塔檐较为简洁,顶部球形刹,外形如西安的大雁塔,有着典型的盛唐古塔风格。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有舍利数十粒,塔正面嵌建塔碑记,即济南王澄书《报恩塔记》:
林棣开元寺东大圣院讲经论僧宗义,行业特异,所在有闻,意谓三界拘碍,邪宗莫能越;六道升沉,世智不可逃。使三界不能拘碍,六道无以升沉,一谢迷津,永登觉岸者,惟吾佛之教也。故恩若虚空,无有限量。又念君以安治,亲以生育,师长以诲导,檀信以资给,此恩不报,何德可酬?遂罄所有,于齐之龙洞山寺鹫栖岩顶,葬舍利数十粒,起石塔七层,置观音像于龛中。又尽以昔日讲经论读诵功德,回向报恩,故名之曰“报恩塔”,以成其志也。当知登是岩,瞻塔礼像者,知恩不可忘,则忠孝廉耻之心不待劝而后发矣。况明眼洞照之士,观晴天烈日,殊非外物;层峦秀岭,皆出自心,色闻浅深,纵群花之开落;声传远近,任幽鸟之去来。万异千差,惟一真界,则又以法报恩者也。今集斯胜利,上祝圣寿无穷,常转。更愿父母师长、一切含灵,同登极乐,亲礼弥陀。
时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吉日
济南王澄记
修塔讲经论僧宗义
龙洞山管勾僧德彦
历下徐仪刊
《报恩塔记》拓片
报恩塔下,有一座石佛堂,堂内用青石雕刻了一尊宗义的坐像。
弹指一挥间,九百年过去了,报恩塔依然还矗立在鹫栖岩上,至于那位秀才是何方人士,姓字名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当游人登临龙洞,隔着山谷看到报恩塔时,便油然升起一种有恩当报的情怀。
国庆节期间,随几个朋友去了趟龙洞。那日,秋光渐浓,空气格外清透。蜿蜒行进在山石嶙峋、草木丛生的山路上,我看见路边的酸枣树上已经硕果累累,粉色的、紫色的、蓝色的喇叭花,还有金黄色的野雏菊、玉白色的灯笼花等各色山花飘香恣意。
过了高耸的白云峰,山路变得更加狭窄。人在峪底行走,感觉头顶两边的大岩石摇摇欲坠,颇有些心惊肉跳。再继续往前走,就觉得峪底在渐渐升高,两边的山石奇形怪状,巨大而峥嵘。
看,多像西安慈恩寺的雁塔啊。就在我弯腰抬腿呼呼直喘气的时候,同行的张老弟站在谷底的一片开阔地上,手指着前方,感叹道。
我抬头往上看,只见峰峦叠嶂、山势峻拔,正前方有一凸起独处的山峰,峰顶矗立着一座七级石塔。
那就是报恩塔。刘年两手掐着腰,指点江山似的说道:那座山峰叫鹫栖岩,它旁边的是独秀峰。独秀峰孤石壁上布满宋元以来拜谒龙神、游览胜迹的大字摩刻,你看,那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气势雄浑,气韵潇洒。在两峰之间,那一长段垂直的峭壁,像一扇屏风的,就是“锦屏岩”。那“壁立千仞”四个大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二年,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当地人说,每一道笔画的宽度,就能容下一个人翻个身,深度也能容一个人站立。每年春天,这里山花烂漫,煞是好看,是济南旧八景之一 “锦屏春晓” 的所在地。
就在这时,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从石壁上翠柏间鸣叫着飞出来,然后,扑棱棱刺向了轻云间。
你知道报恩塔为什么是七级的吗?张老弟问刘年。刘年胸有成竹地答道:这还用说吗?宇宙人都知道的啊,是暗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的寓意啊。
李放是个驴友,经常在南部山区探险,他指着远处一座破旧的院落,说:那里是寿圣院的旧址,原先的建筑早已破坏,仅剩下几块石碑和修塔和尚的石像。相传,古时候,遇到大旱,到这里祈雨是很灵验的,为此,宋朝的时候,曾被封为灵虚宫。
我们驻足的地方,植被多是黄栌,叶片已泛红,鲜艳夺目。树下没有杂草,多是光滑的石块。山下涧中,不时隐隐传来驴友高亢的叫声,俯瞰下去,隐约见着背着各色登山包手拄登山杖的青年男女在涧底穿行。
稍作歇息,热汗渐渐消退,他们几个想继续前行去佛峪,我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拖累了他们,就说:你们去吧,我已去过好多次了,中午,我们在一线天集合吧。
张老弟和李和平留了下来,说坐一会儿,陪我一起返回一线天。
一阵清爽的秋风拂过,嗅得淡淡的菊花香味。站在平缓的山坡上,放眼看去,山峦起伏,绵延无际,顿感心胸开阔。
面对报恩塔,我不知道该感慨些什么。只觉得,这座巍然矗立了九百年的古塔还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那留在山崖峭壁上的石刻题字碑记,又能将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可寻之志,我们也无从知晓。只是,我愿当年僧人宗义的德行能像寺院内两株高龄的银杏树那样枝繁叶茂、开散在人间,愿世人能长留一颗感恩的心,如这巍巍青山一样,报以高阳无限的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