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片遗世独立的清幽。很少有人会再对屋顶上蒿草所渗透的气味迷恋。奔向城市的脚步那么急促,逃离,使山村的天空更加空旷和辽远。 这里的房屋大多以石头为框架,用黄土夯成墙壁,房顶是平的,不起屋脊,铺得是白灰沙石,有很多门楼、门楣、屋檐、柱础上有精致的砖雕,雕刻的是鹿、羊、喜鹊、桃、牡丹、石榴等表现喜庆、幸福和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 东峪南崖村里,有很多狭窄的胡同,两侧是高高的土墙,青石板路,远远地看过去,显得幽静而悠长。 眼前是文昌阁,我们原以为是一座关帝庙。文昌阁是一间石砌的小屋,石柱、石窗、石贡台,阁内有新修的塑像,它的下面是村子圩子墙上的一座石门,原是全村唯一进出的城门。城门下是一条很长的青石板路,磨得锃亮。据当地的民俗专家万肇平讲,青石拱门修建于清康熙22年(1682年),借着地势修建在一条河道上,雨季时,是泄洪的水道,枯水期,就成了村民进出村子的通道。 我是第一次见到文昌阁和城门为一连体的建筑。 拱门的两边是黄土崖,有些塌陷,长着野草和野花,身后,是片片农田和树林。远处,是起伏的山峰。

文昌阁的南边,有一坐北朝南的老房子,屋顶已破,裸露着黝黑的房梁,房梁也有些腐朽。走进一看,堂前左侧有光绪八年所立的《高氏祠堂碑记》。据说高家祖上是孔子七十二贤的高柴,孔子赞他明大义善保身,所以高姓的辈分依孔家而论。 高家祠堂,已无任何物件,墙壁已有剥落,堂内的墙角处,堆着灰土,透过斑驳的墙壁,看得出来,这里曾经做过大队办公的场所。 当我走出祠堂,猛地发现,破裂的门挡板上探出了几片绿叶。看来,高家的后辈,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这里了,这杂草丛生的地方,已不再有肃穆和不可亵渎的庄严感,因为有很多人已不再把这里当成家,也不再需要祭祖的仪式,他们在几百里之外的都市里,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浓郁的乡愁,只是一种寂寞时才会有的慰藉。 其实,我们都是逃离乡村的不孝之子,我们或早或晚地逃离了乡村,我们丢弃了养育我们的土地,我们是那么地义无返顾地,那么地前赴后继,那么地只争朝夕。 据当地的民俗专家万肇平介绍,东峪南崖村目前保留下来的老井有20多眼,房前屋后或者小巷当中随处可见。他说这里地处浪溪河一条支流的最上游,地表下有一层吸水石,所以在村子,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能打出水井。这些古井现在大都能使用,虽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很多村民还是习惯了从井里打水吃。尤其是在夏天,西瓜泡在井水里,过一会儿取出来,一吃,嘿,别提有多凉爽啦。 我在古扈国遗址上,感受着来自春秋时期的旷野之风。我的前方,是一条东西大道,它将通向山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也就意味着,乡村将变得更加寂静和空荡。许多年以后,一些人弃掷在乡村的童年,也将成为一种记忆中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会在夜晚的天幕上,闪烁不停,叫人泪湿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