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灵岩寺看千佛殿的宋罗汉
陈 忠

灵岩寺曾被唐德宗年间宰相李吉甫称为“域中四绝”之一,唐代高宗李治朝拜泰山途中曾在此暂住过。另外三绝是浙江的国清寺、湖北的玉泉寺、南京的栖霞寺。
去过灵岩寺人的都知道,那里松岚茂密,峰耸千仞,清泉绿溪,鸟鸣谷应,泉甘茶香,佛音袅绕,楼台殿阁在千崖青霭中,碧塔崔巍于摩空干云间。有诗曰:“灵岩绝顶晓云开,露出仙家胜景来。偃蹇苍松藏殿阁,潺溪流水绕楼台。青山隐隐朝还拱,朱雀翩翩去复回。半点红尘飞不到,登临恍若在蓬莱。”
千佛殿,位于摩顶松北,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唐朝时,被称为大雄宝殿,木结构,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有展翅欲飞的雄姿。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是国内现存的不可多见的唐代遗物。
千佛殿匾额上的“千佛殿”三个墨韵丰腴的大字,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
殿东汉柏树下,有苏轼所书诗碑。诗曰: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灵岩志》记载:尚书礼部郎端明殿学士苏轼元祐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因奉命下齐州祀东岳至灵岩。
殿门右侧,有一年代不久但享有盛名的石碑,上书《灵岩千佛殿宋罗汉造像——海内第一塑——民国十一年七月新会梁启超题》,此碑对千佛殿宋罗汉造像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千佛殿内那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走进去就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会让你有一种身临释迦牟尼佛讲法现场的感觉。四十尊等身高的彩色泥塑罗汉像,表情丰富,惟妙惟肖,个个传神,气质不凡。它们中间有中国的禅师,也有印度的高僧,有的饱经沧桑,有的洒脱倜傥、有的端坐老成,有的和善淡定,有的闭眸沉思,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笑容可掬,有的坦胸露肚,有的天真可爱,有的胸有成竹,有的合掌坐禅,有的盘腿静坐,有的默读经书,有的温良憨厚,有的和善慈祥,有的气定神闲……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不由地让人想起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的那首诗:“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
他们神态各异,喜怒哀乐中充满了浓郁的现实生活情趣。
我曾多次陪外地的朋友前来灵岩寺游览,也多次到过千佛殿,我最喜欢的塑像还是殿内西侧第七尊的济颠和尚。
济颠和尚,俗称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出家灵隐寺,后移净慈寺,他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与市井沉浮,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又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得道高僧,他为重建净慈寺,传播佛法,出了大力,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活佛济公。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很多,后续的也很多,而且越续越长。
济颠和尚的塑像,中国老百姓太熟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它破衣烂衫,袒胸露肩,一副不修边幅的疯颠的样子。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这尊塑像的手背上的血管清晰可辨,仿佛血液真的在血管里汩汩流动着一样,于是,你会觉得它的心也在跳动,甚至会感觉在你看它的时候,它一眼就能看穿你,所以你就再不敢生任何的私心杂念。
看过的朋友都说,这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每次看到济颠和尚的塑像,我就想,修行,其实不必苛求定法和形式,只要心怀善念,以慈悲为怀,同样可以修得正果,没有必要非得刻意追求一种氛围、一种形式。就像济颠和尚,看似一副玩世不恭、游戏人间的疯癫模样,其实,他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他虽然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以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的种种美德而被后人广为传颂。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造诣,真正的活佛加身。
当我快走到千佛殿殿门时,无意中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佛祖的眼睛一直注视殿外起伏的山峦,眼里满满的是山川草木、芸芸众生,却又像空无一物一影一尘缘。
刹那间,我想到了“万法皆空观自在”的佛理。
出了千佛殿,走到殿后西侧的摩顶松前,想起了关于这个名字的民间传说: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前,曾来过灵岩寺,用手抚摩着松树顶说:“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向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纷纷传道:我们师傅回来了。
此时,过来一对恋人,站在我的右侧。女孩指着跟前的千年古柏树,问男孩:为什么把这棵柏树叫松树呢?
男孩答道: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所以,故意将柏改为松。
你知道为什么它的旁边有棵柿子树吗?
男孩随后问女孩。
女孩想了想,可爱地笑笑,又摇了摇头。
男孩轻轻刮了一下女孩的鼻子,笑道:就是百(柏)事(柿)如意的意思啊。
真的耶,女孩恍然大悟,这可是唐僧抚摩过的啊。说着,就拉着男孩站在摩
顶松前,两人摆好姿势,来了一张灿烂的自拍照。
站在汉柏左侧,远眺东山,晴朗的天空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顶上有位身披袈裟、手拄禅杖、脱去僧帽的老僧人,那就是朗公石。传说朗公是灵岩寺的开山祖师,当年经常往来住于历城柳埠的神通寺与灵岩寺之间,有一次行走到这里,不知是因过度劳累在此小憩,还是潜心诵经,坐着坐着就坐成了一块千年的化石。
所以要记住,来灵岩寺,你可以不去膜拜千佛殿的神像,但一定要保持一颗明净的心。
因为这里的石头,是会开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