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悠韵·众里寻他千百度
陈 忠
谈到汉族文学阆苑里的宋词,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辛弃疾。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任建康府通判的辛弃疾,空怀一腔救国的热忱却不被朝廷认知,其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又无以为抒,便挥笔写下了一首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豪放之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济南东郊四风闸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
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被金兵占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在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辛弃疾刚满十六岁那年,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愤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时而燕子点水,时而泰山压顶,时而排山倒海。舞到兴头上,剑人合一,只闻剑光,不见人影。忽听一声猛喝:“看剑!”一个大鹏展翅,辛弃疾的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连人带椅仰翻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哗啦落了一地。辛弃疾却面含窃喜地做了个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便静立一旁。完颜千户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慌忙把他扶起,他才惊魂未定地说:“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21岁那年,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在家乡率众起义,带领2000余人加入济南南部山区耿京的农民抗金忠义军。因辛弃疾饱读诗书,有勇有谋,深得耿京器重,成为起义军中的掌书记,就相当于现在的高级秘书。
第二年,耿京想投奔南宋,就派副手贾瑞与辛弃疾一众人马渡江南下与南宋联系。北返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已将耿京杀害,投降了金兵。辛弃疾二话不说,召集五十骑精勇之士,渡江北上,直奔五万人的金营,活捉了张安国,像抓兔子似的把他夹在胳膊下,一路上策马狂奔,直抵达宋金边界淮水,然后,率领着忠义军奔赴南宋。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阴历八月十四那一天,有朋友路过济南,想去四风闸看一眼辛弃疾故居。我说四风闸在遥墙机场东南,怕时间来不及,朋友面露遗憾。我说,我带你去稼轩祠吧,就在大明湖南岸,晚上去火车站也顺便。
于是,我们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大明湖。
进了大明湖南门,沿着湖岸往西行,过遐园,再往前,就可见一组端庄肃穆的古建筑,这就是稼轩祠堂。
稼轩祠坐北朝南,是座三进院落。大门正对一青砖大影壁,门外有两尊石狮雄踞左右,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写。
我给朋友介绍到:这里原来是李公祠。清朝年间,在山东的一些徽籍官员和商贾,为了讨好李鸿章,由山东、河北两省官员共同捐款修建了这个李公祠。1948年济南战役时,李公祠曾为国民党军队的战时医院。1961年改建为稼轩祠,用以纪念辛弃疾。
走进大门,迎面就看见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院内的有棵老国槐,又高又粗,树叶儿密密匝匝的。每年的五月,暖暖的微风吹过几次,槐花就开了,浓郁的花香从枝丫上向外散发出来,一时间,整个院子都被包裹在那种浓郁的香味里。
院内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北房为过厅。门厅上方悬挂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万瞻忠魂”匾额,两侧柱上悬挂马公愚先生题写的柱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穿过过厅,就是二进院落。院内植青松、银杏、石榴、月季等花木。
两侧是抄手半壁游廊,与正厅相通。正厅门楣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有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楹联与匾额皆为郭沫若撰书。
朋友对楹联里的“铁板铜琶”不是很明白,我说,这四个字来自《吹剑续录》中的一个故事:苏轼问一位爱唱的幕士,说我的词比柳永的如何?幕士回答说,柳永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必须由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为之欣悦。
朋友“哦”了一声,顿悟道:这个故事是说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区别啊。
我点点头:正是。
走进正厅,正中是辛弃疾塑像。站在着一袭粗衫、右手握书,左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昂首阔步的辛弃疾塑像前,久久地注视着他眉宇之间的眼神,我突然想起古渡、江涛、烛火、残月、大漠、烟霞这几个词。
为什么单单是这六个词呢?
这时,就听见身边的朋友低声吟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恍惚中,仿佛看到,南宋江山里飘过的那一缕白发,号角吹落的那一轮残阳,马蹄扬起的漫天风沙,还有那一双蓄满了血丝的北望目光……
可以说,辛弃疾的一生是很憋屈的一生。为了抗金,他刀口舔血,南下归宋;为了救国,他多次力陈抗金抚国方略,可换来的却是一腔热血空撒、壮志难酬空悲切。
纵观中国历史,官场不乏心胸狭窄之辈,贪生怕死之流,这类人治国无方抗敌无能,见权力和皇帝就下跪,甚至在皇亲和官吏前就腿软,他们只会用诬陷、谗言、排挤等阴谋手段,迫害辛弃疾之类的忠良之臣,使英雄或四顾茫然,或怅然悲歌,或抑郁而死,或平庸苟活。
南宋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第二次罢职在瓢泉过了将近九年的闲居生活后,忽然接到朝廷任命,让他去绍兴当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那年,他已六十多岁。
嘉泰四年(1204)三月,因掌握军政大权的韩侂冑从中作梗,辛弃疾被调出临安,赴镇江任知府。但这并没有动摇辛弃疾讨伐金国、恢复中原的志向,反而觉得镇江离宋、金两国的边界更近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抗金,并且镇江在当时是军事重镇。于是,他抛开与韩侂冑之间的不快,毅然决定接受了这一任命。
辛弃疾到了镇江,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另一方面,他又很清楚地意识到朝廷内斗的险恶,深感自己很难有所作为。有一天,他独自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着滔滔江水,想起当年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而自己却空留一腔热血无处抛洒,便突发感慨,写下那首千古名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曾被认为是辛词中的最佳作品,明代文学家杨慎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评论家陈廷焯说它“句句有金石声音”。
1207年初春,68岁的辛弃疾,在杭州接受了皇帝赵扩的召见,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抗金的良策,并亲自到镇江前线任职。也是这年的夏天,郁郁寡欢的辛弃疾,又拖着病体回到了铅山的家中。可到了秋天,前线吃紧,南宋的军队出现了溃败,朝廷想再次起用辛弃疾,任他为枢密都承旨,并令他速到杭州赴任。可是,当朝廷使者赶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1207年10月3日,铅山,昏迷状态已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眼睛,大喊道:杀贼!杀贼!
就在这一天,辛弃疾走完了他68年悲咤愤郁的一生。
有几片菊花的花瓣落到了地上,半空中的柳叶,也有几片飘到了地上。
空气里,有些秋天的味道了。
因为朋友赶着要回宾馆收拾行李去杭州,我们就没再去正厅后边的第三进院落。
我们沿着湖岸往大明湖南门走去,湖面的荷花,依然婀娜多姿在清澈的水面上,荷叶上晶莹的水珠,在秋阳的照耀下,闪烁着滑润的金光。微风一吹,一阵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朋友伸展了一下手臂,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对着莲荷叠翠的湖面,大声吟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湖面上,有两只惊飞起了的鸥鸟。
斯时,夕阳绚丽的光晕正从湖面上粼粼地折射过来,映照在两只鸥鸟白色的羽毛上,远远地看过去,犹如悬浮在空中的两尊橘红色的鸟的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