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文庙·双泮池边斯文在
陈 忠
是日,薄雨轻寒。
沿曲水河慢慢往北走,夹岸的柳枝已泛青,有的已饱胀出鹅黄的新芽,在蒙蒙的细雨里,显得格外鲜嫩。到百花桥,往左一拐,就是东花墙子街。许是雨天的缘故,街上行人极少,偶有过路者,也是外地的游客。街上有一大槐树,槐花已结穗,相信过不了几天,这条街上就会弥漫起浓郁的槐香。
沿街是灰瓦白墙的老房,透过微开的黑漆大门,就会看到有各种砖雕图案的影壁墙。有的影壁墙前的夹竹桃已吐出新绿,在白色墙壁的衬托下,格外清新。也有的影壁墙上,垂着两三枝青藤,那一缕一缕的青绿,延伸着惬意。
一路绕行到了芙蓉街北段,往南看去,窄长的芙蓉街依旧人来人往,五颜六色的雨伞,就像在这烟雨缭绕中盛开的似锦繁花,煞是好看。各家商铺屋檐下的招牌,在细雨中格外醒目。
再转过身,就是府学文庙。
府学文庙坐北朝南,迎面是一座“一”字形、黄琉璃瓦庑殿顶结构、中央镶嵌圜线状树叶纹砖雕的影壁,名曰:万仞宫墙。
一进大门,就是一面影壁墙,上面大多是麒麟,松鹤、白鹤、牡丹、荷花、喜鹊登梅图案的砖雕。济南府学文庙的万仞宫墙之所以在大门以外,是有讲究的。
据说,只有考出过状元的文庙大门才能朝南开,门外是“万仞宫” 墙;没有出过状元的文庙,大门则是被“万仞宫墙”堵上,不得向南开。济南府学文庙曾经有一万多位举人从此走出,这些举子赴京赶考高中进士的有4077人,其中有状元11人,所以,济南府学文庙大门朝南开,外有“万仞宫墙” 屏蔽大门。
南门, 也是第一道门,是府学文庙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黄琉璃瓦歇山顶,朱漆木门,上饰198个金色门钉。抬头往上看去,隐约可以看到“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几个字迹。1946年,这里曾为该校的校址。
透过轻风斜雨,看着这一行真实的历史印记,我的耳边,隐约传来民国时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让这一处深藏于闹市中的宁静之地弥漫着一种特别的韵味。
霎时间,一种沧桑充盈于心。

1931年的济南府文庙(历史照片)
上世纪60年代府学文庙(历史照片)

府学文庙旧址(历史照片)
济南府学文庙与江西萍乡文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文庙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次年,即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改作庙堂,当时庙内藏有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瑟车书等物,并岁时祀奉,这就是中国文庙的开端。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都把祭孔大典列为国家祀典,文庙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唐代时,文庙就遍布中国的州县。到宋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只要是国家设立的县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孔庙。据统计,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济南府学文庙,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处“府(州)级”文庙建筑,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齐州太守李恭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葺……先后重修或增建共达三十余次,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某些构件还保留有宋代的遗风。府学文庙占地面积往北可到明湖路,往西至贡院墙根街,往南至南门,往东至曲水亭街。到了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后,府学文庙便逐渐败落。由于连年战争,解放前济南府学文庙已经遭到破坏。解放后,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府学文庙成为大明湖路小学校舍。
进入文庙,迎面是四柱三间冲天式的雕花石坊,上刻:棂星门。
据史料记载,“棂星”即是“灵星”,也就是今所称的“天田星”。汉高祖时曾有祭天要祭灵星的规定。到北宋时,赵桢皇帝营建了祭天地的“郊台”,设置了“灵星门”,因该门系木制,门上用窗棂,故此,为同“灵星”区别,也写作“棂星门”。后孔庙、寺观之前的大门,也称为棂灵门。
文庙现在的棂星门,是仿曲阜孔庙样式,为四柱火焰冲天式石坊,而且移至外泮池南面。上端塑有云雨风雷四神,柱子由整块草白玉制成。“ 棂星门”三个字为清乾隆手书。“棂”繁体字为“欞”,当年乾隆皇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想到孔夫子一生不信鬼神 ,便灵机一动,将“巫”字去掉了 。
过棂星门,数米之距,便会看到东西两侧的中规亭。两亭一方一园,意谓孔子思想中规中矩。有了规矩则成方圆,人才能学有所成。
有文庙就会有泮池。
府学文庙的泮池呈半圆形,弧面朝南,池周环绕白石望板、望柱。泮桥从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五孔青石拱桥。
据说,一般人进文庙要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能从桥上进庙,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泮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济南府学文庙的泮池与别处文庙的泮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但有大泮池,还有小泮池,这在其它文庙中比较少见。在其它城市的文庙里,泮池大多数只是个象征,池里即使有水,也多是些死水。而府学文庙里的泮池,不但有水,而且是流动着的、清澈透亮的泉水,是由南面的芙蓉街流过来的,经明渠暗道流入大小泮池,然后经玉带河流到曲水亭,再汇入大明湖。这罕见的“双泮池”景观,在全国极为罕见,也是独一无二的。
斯时,细雨淅沥,犹如一卷漫垂的雨珠帘,伴着清脆的撞击声,落在泮池的水面上,碎成了晶莹的雨珠花。
过泮池之后,就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
大成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大成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的倍数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庄严的气氛。
从古到今,修建大成门,均要求“华而不靡,费不及奢,务使宏厂壮丽,如去汉之昭回于天,使望之者悚然,过之者惕然。
立于大成门前,果然不由得望之肃然。
大成门左侧,有一龙门石碑,“龙门”二字姿态如巨龙盘踞缠绕。这座龙门石碑是雍正七年的石刻,用繁体一笔写出。据碑文记载,这是清代时任济南府学教授李大受所立。当时他在四川岷江附近求学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图案,认为“龙门”二字与济南府学历史定位契合,就在大成门设立了这一石碑。还有一种说法是,“龙门”二字取自“鲤鱼跳龙门”,目的是为了激励学子求学上进。
跨过大成门东边的“金声”掖门门槛,随着几个操着闽南方言的游客,我放轻脚步,进入大成殿内。
大成殿原坐落在宽阔的月台上,随着岁月变迁下沉殿基与地面齐平。2005年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重修,将其整体抬升了1.5米,重现当年的高峻。
大成殿是济南市最大的单体古建筑,也是山东省境内现存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古建筑之一,在中国各地文庙大成殿中的规模位列第三。大殿面阔九间,东西阔34.5米;进深四间,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单檐庑殿顶上,覆盖黄琉璃筒瓦,木架为抬梁式结构,柱有收分、侧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檐下设斗栱,明间平身科两攒,其他间各一攒。斗栱和垫板绘有彩画。殿内采用减柱做法,顶部设天花,标高不同,其中明间和次间的天花较低,梢间和尽间的则较高。殿周东、西、北三面围以檐墙,南面前檐居中各间均为六抹头菱花隔扇门,唯两端尽间为菱花窗。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顶部悬挂清帝题写匾额数块,皆毁于文革。2005年,一块清世宗御笔“生民未有”残匾被偶然发现。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后还将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并在大成殿南侧的东西廊庑内安放孔子弟子塑像。
大成殿东西两侧是长排庑房,彼此相对,与大成门和大成殿围成封闭院落,廊庑内共奉祀儒家历代先贤及先儒158位(牌位),在2500多年的光阴里,他们代表了儒家活生生的血脉传承,因此他们将永远和至圣先师孔子在一起,并受到后儒们的感念和祭祀。
我在铁牛山亭坐了下来。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飘飏着,对面屋顶上渐黄的野草,委弃在瓦缝间。
忽然想起了李木生兄在《曲阜孔庙》一文中的一段话:
当人被“莫非王臣”的制度弱化矮化为奴隶与奴才的时候,神的孔子虽然长久地在中国占着主流的地位,可是那个被忽略被遮蔽的布衣的人的孔子,依然活着、人味十足地站立着。曲阜孔庙的诗礼堂,就定格着1684年11月18日上午8时许的那一历史时刻——
诗礼堂北墙下,康熙帝面南肃立,御案上课本展开,两金尺镇压,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授《大学》;已在酝酿不朽名作《桃花扇》的孔尚任,则在诗礼堂南墙下与皇帝相对端立,翻开讲本,用两银尺镇压,让恭敬却又朗然、自信的讲授声直出胸膛,精气沛然,声振屋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是春秋(公元前约770年——约476年)末期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儒家是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重要学派。春秋战国(战国:公元前约475——221年)时期,各种思想的思想家层出不穷,据说有数以百计之多,史称“诸子百家”,儒家是其中的一家。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原来的“诸子百家”,只有儒家可被继承发展,儒家成为了封建专制社会中的正统思想与文化,继而“废黜百家,独尊儒家”。虽然以后的儒家、佛教、道教并存,但儒家依然是处于主导的地位。
文庙的建造来自官方,而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一般为民间人士或信徒们所建。
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香纸燃烧的特殊气味,大成殿前的香炉还在飘散着袅袅青烟。
这个下雨的午后,文庙是寂静的。寂静,很多时候会使人沉下心来去思索,有时也会让人漫无边际地空虚起来,仿佛空中飘散的细雨,隐约可见,却又不知归于何处。
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轻盈,又快乐。
此刻,一些游客,正走过了大成殿,朝着后院的明伦堂和尊经阁走去。
我知道,出了北门,就是鸢飞鱼跃的大明湖。